|
在教师招聘面试考试中,好多考语文教师的考生会有这样的疑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去讲一篇故事词类的文章呢,因此古诗文也就成了好多考生的一大难关。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人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的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已经逐渐被淘汰,那么如何在面试中夺得高分讲出精彩的部分呢,下面给广大考生几点参考的古诗教学方法,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 创设意境,新课导入
中小学古诗文教学既是国学学习,又可为深入学习国学奠基,意义非凡。 古诗文教学是硬骨头,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化难为易,使学生化愁为喜。如何设计导入也是关键的一步。
(1) 故事导入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一位叫李白,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依依惜别后李白伫立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相见,痛苦不能和孟浩然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李白激情澎湃留下千古佳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故事导入更贴切生活,使学生更兴趣盎然。
(2) 朗读导入
《望洞庭》这首古诗是刘禹锡被贬官后,途经洞庭湖所作,描写了秋天下洞庭湖朦胧秀美的景色。上课之前老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首古诗景色描写非常生动,富有想象力,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朗诵体会一下诗中所描绘的幽静与美的意境”
(3) 悬念导入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开场我就抓住诗中地位和文化层次悬殊的两个人物设置问题: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写诗送给汪伦这位善于酿酒的普通农民呢?这就在学生心中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急于学诗以释悬念的心理。又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我开场设问:“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下的绝笔诗,也是对孩子们的遗嘱。在诗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要告诉孩子们什么呢?”这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问题,学生自然感兴趣,于是产生了急于想知道诗的内容的欲望。
二、 整体感知诗
(1)了解诗人的风格
风格是识别不同作家作品的标志,也是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在教学《渡荆门送别》前,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四年级学过《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对李白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风格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旧知,还能使学生对诗人和诗词的感知能力不断深化。
(2)了解诗人的生平
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对诗人生平遭遇、地位、成就以及后人对其评论进行介绍往往能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诗人,从而获悉作者由此养成的独特性格及写作特色,有助于更具体地理解诗作和把握诗词情感。教学《春望》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诗人陷身安禄山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经受了国破家散的痛苦,因此才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重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而教学《夜雨寄北》时则需了解李商隐擅长骈文,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爱情诗缠绵悱恻,但过于隐晦迷离,故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3)了解诗作的背景
诗因情而发,因时而感。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这是进入诗词意境的前提,也是把握诗词主旨的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张丞相是谁?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面对浩瀚的洞庭湖,作者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言外之意是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4)了解诗人的作品
学诗须知人,须尽量顾及作者全人。除了教材中所出现的作品和相关资料,还要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做到相互印证和补充,否则易以偏概全,就不可能达到真知。教学《武陵春》时,不但要知道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而且应该对她的豪放之作有所了解,如《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改细腻纤巧的风格,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连用了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弊。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三、 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又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四、 再读诗句,体会情感
在古诗教学当中思想感情分析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首先,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其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晓》诗,诗眼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隐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