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60|回复: 0

2015年教资统考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1 1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频考点提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11:16 , Processed in 0.09497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