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491|回复: 0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2 15: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小学数学课程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目标

  1.数与代数

学段
内容
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
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j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
数的认识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数的运算
1.能笔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二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文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正比例、
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m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网,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图形与几何

学段
内容
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
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第二学段
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问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网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o,45o,60o,90o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o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正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与实践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15 03:57 , Processed in 0.19304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