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67|回复: 0

[语文]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题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6 09: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学习《谈骨气》这篇课文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骨气”,引用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话?(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的都是一些追问求知的论述性文章,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述文章和论述语言,教师在上课前,讲解了一些关于论述文的知识。如议论文一般会有论点、论据等,其中论据又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等。下列是学生举出的一些理论论据,其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书中自有黄金屋”

B.“宝剑锋从磨砺出”

C.“司马光砸缸”

D.“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

3.陶渊明,字元亮,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因为写过一篇文章而被后世称为( )。

A.醉翁

B.五柳先生

C.香山居士

D.随园主人

4.《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一首关于战争的诗,诗人通过“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来烘托凝重紧张的战争氛围。下列最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比较的诗句是( )。

A.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鲁迅是现代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很多作品都被收进小学、中学课本,学生虽然从小就学习鲁迅的文章,但是对很多文章的出处并不了解,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哪本著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呐喊》

B.《故事新编》

C.《野草》

D.《朝花夕拾》

6.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老师重点强调了“腰白玉之环”的“腰”是名词作动词,指在腰上佩戴。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同样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没有含同类用法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以光先帝遗德

C.吾妻之美我者

D.一狼洞其中

7.《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时,做了以下努力,不值得借鉴的是( )。

A.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叙述其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

B.开设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C.在自习课上,开展《三国演义》课本剧表演

D.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周记,进行摘抄

8.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要求学生去调查打听当地相关传承下来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指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对于这项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合适的是( )。

A.能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B.将语文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C.这位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D.该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课余时问

9.学习《夸父逐日》后,同学们对《山海经》这一富于神话传说的古老奇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推荐其中一些故事让大家课后去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精卫填海

B.女娲补天

C.大禹治水

D.哪吒闹海

10.在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爱国诗歌,第二天在课堂上朗读展示。第二天学生们朗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课堂反映非常好。对这位教师的作业布置,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的作业布置能够联系课堂内外,注重知识的积累

B.摆脱了单纯的课后习题,改进形式,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

C.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

D.唤起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

11.阅读下面《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这样的提问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B.能够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共性的问题,并且自然地进行深入启发

C.随口引来诗句,既回应了学生的回答,又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D.较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这位学生的回答有点跑题

12.阅读下面的案例,按要求答题。

一位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该班的语文老师,当学生中出现情窦初开的早恋者,他便带领学生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这篇文章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当发现学生意志力不坚强,缺乏学习的动力时,便一起学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寓言故事中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当学生不理解父母的辛劳,一味地埋怨父母亲时,他通过朱自清的《背影》,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呈现于学生脑海,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

对于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下评价不合适的是( )。

A.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B.这位教师很懂得在教学中挖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

C.语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渗透

D.这位教师没有明确区分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身份,容易使语文课堂陷入德育的泥淖

13.阕读下面的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

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老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父亲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我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会被我父亲救下,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

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予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老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14.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给你的印象最深?”一个学生回答

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对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说”下面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一段写了什么“,接着又回到串讲的老路。

对以上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学生很聪明,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

B.如果教师因势利导,以这个句子为切人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将会迎刃而解

C.如果教师给予正确评价和反馈,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认识也可能上一个台阶

D.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否则将会失去教学主动性,必要的时候要拉回学生的思维

15.下面是一位教师上作文课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生:[D]贯通前后,通达文意。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开门见山,明确修改范围,使作文训练具有针对性

B.学生已经修改好了,重新读一遍没有必要

C.既肯定了学生的改法,又提出新的方法,这样不打击学生积极性,又能达到多重训练的目的

D.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在训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连贯”的技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师引用的话出自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原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C【解析】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司马光砸缸”是历史故事,属于事实论据。

3.B【解析】陶渊明写过自传性的《五柳先生传》,所以后世称之为“五柳先生”。“醉翁”是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中的自称。“香山居士”是自居易的别号。“随园主人”是袁枚的别号。

4.C【解析】这几个选项虽然都是有关边塞征战的诗,但是只有C项是直接的景物描写,烘托的是边境战争场景,与“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进行比较阅读最为恰当。

5.D【解析】《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的短篇小说集,《野草》是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是回忆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的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6.C【解析】C项中的“美”翻译为“认为……美丽”,形容词作动词。A项中的“名”翻译为“出名”,B项中的“光”翻译为“发扬光大”,D项中的“洞”翻译为“打洞”,这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7.D【解析】A项,课前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B项,开设阅读辅导讲座,能够给予学生阅读时的方向指导;C项,开展课本剧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性格,熟悉小说情节。D项,摘抄的任务太过繁重,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值得借鉴。

8.D【解析】这位教师布置的内容虽然多,但是都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这样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9.D【解析】A项、B项和C项都是来自《山海经》的上古神话,D项“哪吒闹海”是取自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

10.C【解析】从这位教师的作业设计来看,并没有体现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

11.D【解析】教师的提问是从中获得什么“精神营养”,这位学生的回答独辟蹊径.从大家忽略的友谊入手,体现了课堂的多元化。

12.D【解析】该教师只是以语文教师的身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不能算是本末倒置。

13.A【解析】这位教师虽然对课后习题进行了改编,但是内容依然围绕课文,没有偏离方向,反而更加贴近学生窦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4.D【解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既有预设,也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的灵动性。

15.B【解析】这节作文课的内容是“连贯性”,所以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句的连贯性,这样的设讨“并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很有必要。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2 16:34 , Processed in 0.21042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