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439|回复: 0

[语文] 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7 10: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曹禺用高超的技巧,将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和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同时展现在舞台上,《日出》中的人物虽然不多,但是学生很容易将其与其他话剧人物弄混淆,下列选项中,不是这出剧中的人物是(  )。
  A.四凤
  B.陈白露
  C.李石清
  D.黄省三
  2.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介绍了其他有关秋天的诗词,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李白《赠庐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B.李欣《望秦川》(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C.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D.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最后使齐国变得愈发强大。学生在学习我国古代典籍中的选文时,经常会弄错出处。比如某教师布置的这篇课文的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填写课文出处,结果出现了很多答案,其中正确的应该是(  )。
  A.《左传》
  B.《世说新语》
  C.《战国策》
  D.《史记》
  4.我们常用“闻鸡起舞”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这个成语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
  A.《孙权劝学》
  B.《祖逖北伐》
  C.《细柳营》
  D.《公输》
  5.《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描述了一个老兵归来后家中无人的凄凉景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选自《乐府诗集》,所以让学生了解这一古代经典非常有必要。下列是学生在上
  完课后,对《乐府诗集》的总结,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B.“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C.乐府双璧为《十五从军征》与《孔雀东南飞》
  D.乐府中歌词的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6.学习《芦花荡》后,同学们对孙犁笔下的自洋淀和芦苇塘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拓展阅读( )。
  A.《荷花淀》
  B.《风云初记》
  C.《报纸的故事》
  D.《铁木前传》
  7.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第四单元是戏剧单元,相对于其他文体,学生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但接触比较少,了解也不多。因此在学习这个单元前,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
  A.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B.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C.戏剧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主人公一般是反面人物,以他们的最终死亡为结束;喜剧一般以正面势力的胜利告终,正剧是指两种势力取得均衡
  D.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8.先秦典籍是我国文化瑰宝,某教师在教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大家积累《孟子》中的名言,下列学生作业中所摘抄的名言,需要给予指正的是(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在学习《爱莲说》时,几位老师就用不用多媒体和怎么用多媒体发生了争执,下面的说法不合适的是(  )。
  A.很多学生连莲花都没见过,又如何理解莲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片,那么理解一点也不深刻,所以我主张播放一段介绍荷花的视频,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荷花的形、貌、态
  B.当学生的经验与所要读解的文本的意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时,多媒体就是一道必需的也是重要的桥梁
  C.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要生动形象,通过大量添加声音和动画特效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D.语文课件应更具屏幕美感,让每一个页面本身就具备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在制作这一课的课件时,图片和动画的选择都要体现在荷花之美上
  10.“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的《望江南》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下列
  选项中的诗句,不适合作为对比阅读的是(  )。
  A.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B.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D.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1.《骆驼祥子》讲述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也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每当他谈到祥子的时候,总好像不是他虚构的人物,而是他的一位至亲好友。下列关于这本小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小说名字之所以叫《骆驼祥子》,因为他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B.祥子省吃俭用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
  C.祥子和虎妞结婚后,又买了一辆车,但是因为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把车卖了安葬虎妞
  D.虽然经历种种打击,但是祥子依然满怀信心,怀揣着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
  12.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课前演讲的教学反思,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虽然经历了漫漫长途,但坚持下来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进步了,我也感到他们通过演讲越来越成熟了。
  关于课前演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B.演讲可以提高学生胆量,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C.演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D.通过演讲,教师能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有利于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因势利导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13.下面是某教师教学朱自清《春天》时的课堂导人:
  师:同学们都熟悉春天这个季节吧?
  生:熟悉。
  师:谁能说一处春天的景象?
  生1:春天里百花开,漫山遍野姹紫嫣红。
  生2:春天,村外的小河边一片新新的绿。
  生3:春天,人们都换了春装,显得格外的精神。
  生4:春天,村里的人们开始耕地。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简练的语言把春天描述得如诗如画——的确是这样。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春天的一切都是美的;春天的一切都充满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该课堂导入属于( )。
  A.类比导入
  B.情境导入
  C.背景导入
  D.实例导入14.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蒹葭》时的课堂导人环节: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
  (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关于以上材料,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采飞扬的导语,体现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也营造了课堂的诗意情境
  B.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C.配乐朗诵后,再让学生分析背景音乐,和课堂内容无关,影响了课堂的连贯性
  D.诗歌教学注重吟诵和晶味,学生通过充分的诵读来体味诗歌,比教师单一的讲解要好很多
  15.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导入贴合文意,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B.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且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
  C.由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
  D.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正面评价,相反予以批评,引发了其他同学的笑声,这样不利于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l6~18题。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文导语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单元导语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系,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课后练习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2)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3)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
  16.请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20分)
  17.请将本诗与“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进行比较分析。(20分)
  18.请设计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赏析上阕的意境。(25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 分。共40分)
  下面是《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完成第19题。
  师: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傲然挺立于寒霜之中的蜡梅,有飘香于幽谷的君子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女作家宗璞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旁若无人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于课堂中,解决学生碰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3分钟后,朗读声消失,举手者寥寥无几,教师启发学生可与同桌讨论一下,再给予学生3 分钟时间)
  生:作者之所以喜欢紫藤萝,是因为它的色彩太美了,你看书上第17页第5行“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第16页也有“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这么美的色彩,作者怎么会不喜欢,连我也都喜欢这一片深深浅浅的紫色了。
  师:紫色是非常优雅的色彩,它使老师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作者之所以喜爱藤萝花,是花开得很茂盛,你看“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开得这样茂盛,肯定是富有生机的,因此作者喜欢。正因为作者喜欢,她才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把花写得这么可爱。
  师:这位同学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交代得很清楚,那你能把作者喜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吗?
  (学生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哪位同学评价一下?
  生:声音响亮,感情还不够投入。
  师:你能试一下吗?(众生笑)
  生:(很投入地朗读,读完后全班同学鼓掌)
  (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这几句话,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生:这紫藤萝花还很有情趣,你看它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每一朵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多可爱啊。
  师:真是独具慧眼,那么作者用“挑逗”一词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把花比作笑容?
  生?“挑逗”一般形容孩子,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形容紫藤萝花,既写出它的动态美,又富有情趣。把花比作笑容,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又很可爱。
  师:写藤萝花的盛开,作者不仅把它比作笑容,还比作什么?
  生:比作张满了的帆。
  师:分析得很不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五位同学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表明作者喜爱花的一大原因是——
  生齐说:在于花的外形之美。
  师:有没有同学想到的内容不只是花的外形之美呢?
  生:我知道作者喜爱花的原因还在于藤萝花带走了压在她心上的焦虑与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生:什么是生死谜,手足情?
  师:你知道吗?
  生:手足情指的是兄弟骨肉之情,《三国演义》中刘备就说过“兄弟如手足”,生死谜就是有关列活着和死去的疑问。
  生:生死谜,手足情指作者写这篇文章之时,她最喜欢的弟弟得病死去,她为此非常伤心,但看到紫藤萝这样茂盛,这样富有生机,这种悲伤就烟消云散了。作者看到这盛开的藤萝花,又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那时的花是枯萎的,但十年之后却焕发了生机,由此她想到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于是豁然开朗。
  师:“豁然开朗”用得很妙,请大家在书上找到这句话,齐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我认为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要把不幸变为幸运,要化悲痛为力量,咬紧牙关,挺过去。
  生: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应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生:要有信念,相信明天会好起来的。
  师:讲得很好,这句话跟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示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师生齐读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语句,再次感受它蕴含的人生哲理)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拿起笔,试着将这篇文章改写成诗句。
  生:藤萝花开紫瀑布,赏花思花又忆花。芳香扑鼻精神爽,焦虑悲痛脑后抛。
  生:远看藤萝遍地紫,近看藤萝不见枝。香味四溢无穷尽,乐在其中不知疲。宛如一条小船,在生命的长河申飘荡。
  (学生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老师为我们班同学的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看来我们班真是诗人辈出啊。
  师:宗璞钟情于藤萝花,对它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我们同学在生活中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生:我喜欢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喜欢它不畏霜雪的特点。
  生:我喜欢桃花,都说面如桃花,桃花那么美,所以我爱它。
  生:我喜欢杜鹃花,它虽然普通,但花开时那么热烈,那么红,让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梅花,因为它意志坚强。如果人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就什么也不用怕了。
  师:老师相信你也会像梅花一样具备顽强的毅力。
  生:我喜欢昙花,虽然它一开就谢,但开时的香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师:犹如流星,刹那间划过天际,但瞬间便是永恒,是吗?
  生:我喜欢莲花,不是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说法吗?我就喜欢它不受环境影响。
  师: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名句,确实,能做到近墨者而不黑,是难能可贵的。
  问题:
  19.请报据以上教学实录进行评价。(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20、21题。
  雨过天会睛
  “阳光总在风雨后……”当风雨过去后,那片阳光一定会来的。
  ——题记
  ①在四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希望杯”数学竞赛。要想取得好成绩,我赛前这一个月就得辛苦了。
  ②由于“希望杯”的题目都是特别难的奥数题,所以我必须做前几届的试题来熟悉题目类型。本以为只有几张试卷,几个晚上就做完了。不料老师不知从哪弄来一沓沓的试卷与习题,可以称得上是堆集如山。当看着那一座试卷时,不禁感到头脑发晕,一时间差一点被吓晕了。可令我惊
  讶的还在后面,当拿到试卷,我忍不住惊呆了。试卷上的题目一道比一道难,还涉及了没学过的知识,看着那题目就像看天书。
  ③老师找的题目多,这可苦了我。每天课间要听着那嬉戏的同学发出的欢畅写题目,真是痛苦不刊。有时手还在稿纸上写着,心却早已飞到了操场,脑海中浮现出和同学一起打篮球的情景,心里就像被千百只老鼠抓着一样,难受啊!这种痛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我摇了摇头,又开始在本子上痛苦地计算。
  ④到了晚上,别的同学早已放学回家,我却要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天书”。我强打着精神望着老师,眼巴巴地乞求他能快点讲完,可老师似乎读不懂我的眼神,依旧滔滔不绝地讲着。哎,乞求无望,只好拿起试卷听着老师讲的天书,并在心里疑惑:“老师,你就不累吗?快点放学!”
  ⑤经过了一个月的“急训”。终于开始考试了。我拿到卷子,把题目都审视了一遍,竞发现大部分题型老师都讲过。我轻松地答完卷,一蹦一跳地出了考场。
  ⑥终于,我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取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在享受着赞扬的同时,我也明白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道理。只有经过艰辛与努力,才会取得成功。若没有风雨,就不会有彩虹!
  问题1
  20.请从全文中找出两处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分)
  21.请给这篇作文写一段评语,肯定其优点,并指出存在的不足。(15分)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四凤”是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中的人物。
  2.C【解析】晚唐诗人王驾的《雨晴》全诗内容为: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诗是有关春天的,因此不合题意。
  3.C【解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部历史散文总集。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邹忌讽齐王纳谏》即选自此书。
  4.B【解析】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闻鸡起舞出自《祖逖北伐》,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5.C【解析】“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6.A【解析】《芦花荡》和《荷花淀》都是孙犁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表现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小说,二者统称为“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是孙犁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报纸的故事》是孙犁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记录了自己和报纸的一段故事。《铁木前传》是中篇小说,它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时代背景,描述了两个老人(铁匠傅老刚、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六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最适合推荐阅读的应该是《荷花淀》。
  7.c【解析】戏剧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是指描写主人公因和现实环境的冲突,或因本身的过错而失败、受难以致毁灭的一种戏剧。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喜剧,一般以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和理想为其主要内容。正剧,因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也叫悲喜剧。正剧由于兼有悲剧和喜剧的特点,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扩大和增强了戏剧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8.D【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9.C【解析】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步骤与材料。过多的声音效果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情境,也就使“语文味”丧失殆尽,因此C项不合适。
  10.B【解析】A项、C项和D项都是温庭筠的闺怨词,表达的都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而B项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是一首关于羁旅行役的诗,不适合与《望江南》进行对比阅读。
  11.D【解析】在经历种种打击之后,祥子在街上失魂落魄,终于完全堕落。他吃、喝、嫖、赌,而且变得又懒惰又滑头,还做出卖朋友的事。
  12.C【解析】演讲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并不能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始终立足于文本教学。
  13.B【解析】这位教师用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和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进入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从而进入课文中优美的意境,这种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属于情境导入。
  14.C【解析】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15.D【解析】教师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定,基本符合事实,而且从这个回答中引出了下面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笑声也是幽默的,不存在对学生积极性的压制。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张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和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参考答案】
  《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
  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18.【参考答案】
  (1)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其中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动感。②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③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
  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4)上阕末尾三旬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目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自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三、案例分析题
  19.【参考答案】
  本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有利于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性
  如针对第一环节的问题设计,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从花的外形着眼进行回答,而底蕴深厚、思维深刻的同学就可以从由花得到的感悟展开描述,可见,虽是一个看似平凡的问题,却暗含着分层教育的效果,可引领多数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与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的课堂有着本质的IXN,它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本堂课教师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他们的回答,尽管有些还不很成熟,但只要自圆其说,又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总是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学生在思考、回答时丝毫不受各种干扰,大胆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大胆提问,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很好的发挥。
  20.【参考答案】
  (1)“堆集如山”改为“堆积如山”,“痛苦不刊”改为“痛苦不堪”。
  (2)病句:每天课间要听着那嬉戏的同学发出的欢畅写题目。
  修改:每天课间要听着那嬉戏的同学发出的欢畅笑声写题目。
  21.【参考答案】
  这篇习作能够针对题目有条不紊地叙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且叙述得比较完整,显示了这位学生基本功的扎实。
  不过,此文从立意角度来说,内容上写得不够准确:风雨的困难挫折,表现得比较平淡,于是,见彩虹的喜悦也就不能动人了。这是因为这位学生尚缺少细节刻画的能力,内容基本停留在叙述交代上。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12 08:01 , Processed in 0.09130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