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90|回复: 0

[资料] 《赤壁赋》说课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9 11: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三国的历史令很多的人为之着迷让每一位三国迷深刻关注的就是赤壁之战这一段内容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学习和了解一下赤壁赋说课稿,一起去体会一下三国这段狂的历史故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赤壁赋说课稿之后,不仅了解到了三国的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质量提升上去,让自己更好的去进行语文的教学工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22:14 , Processed in 0.07705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