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韩愈
2.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全体性
B.基础性
C.发展性
D.全面性
3. 下列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二者教育目的不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应试教育以考取高分为目的
B.二者教育对象不同,素质教育即精英教育,面对部分精英,应试教育则面对大众
C.二者教育内容不同,素质教育立足社会需求,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考试和升学需要
D.二者评价标准不同,素质教育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4. (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
A.应试教育
B.回归教育
C.创新教育
D.终身教育
5.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 )。
A.统筹兼顾
B.一切以教材为标准
C.因材施教
D.立足长远
6.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体现了教师的( )角色。
A.传道者
B.解惑者
C.管理者
D.示范者
7.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强调( )。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B.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
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
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8. 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 )的角色。
A.设计者
B.指导者
C.组织者和管理者
D.反思者和研究者
9.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A.特级教师
B.教学熟手
C.优秀班主任
D.专家型教师
10.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11.(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布鲁纳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科顿
1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
①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不同 ②面向的教育对象不同
③选学的教育内容不同 ④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⑤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3. 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
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二、材料分析题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 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 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
请结合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冯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三、写作题
请以“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育家的名言。
【名师详解】《师说》的作者是韩愈。
2.【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素质教育的特点。
【名师详解】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3.【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名师详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A、C、D三项所述都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B项说法错误。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以一切学生为教育对象,应试教育才是精英教育。
4.【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教育观。
【名师详解】题干所述为终身教育的概念,其代表性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5.【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名师详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因材施教。
6.【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师角色。
【名师详解】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体现了教师的示范者角色。
7.【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育观。
【名师详解】“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
8.【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
【名师详解】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9.【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论。
【名师详解】教师发展的五个阶段依次是: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精干阶段和专家阶段。因此,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专家型教师。
10.【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
【名师详解】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显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阶段即为关注情境阶段。故本题选B。
11.【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师的反思。
【名师详解】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并不能对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12.【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名师详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教育目的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教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4)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是“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5)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施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13.【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
【名师详解】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长的第三阶段,而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二、材料分析题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素质教育相关知识评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参考答案】冯老师在处理这次作弊事件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把这种教育要求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执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又不感到自己是教育对象。冯老师在处理这起作弊事件时,根据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分寸得当,采取的“宽恕”态度激起了学生的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这种宽恕产生的道德上的震撼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冯老师运用教育机智的精当和巧妙,确实令人赞叹,它既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又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写作题
【参考例文】 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龙成凤,但教师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却难为了一部分跟不上学习步伐的学生,为此,教师必须注意抓课堂层次教学,关注每位学生,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吃“大锅饭”,不能“一刀切”
一道中等难度的题让优等生做,可能得心应手,而让后进生做,那可能比登天还难。有的教师不去分析原因,而是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这两种差距:“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真是笨,你看看人家多聪明。”失去自尊心的这部分学生面对同学和老师的冷漠,在学习上也就只有听之任之,跟着感觉走。时间越久,他们的学习意识越淡薄,最后干脆在学习上“洗手不干”了,来一场调皮竞赛。
二、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设身处地的去想
有些问题在教师或成绩较好的学生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所以,我们要经常帮助、鼓励后进生,哪怕从最基本的一笔一画学起,我们也要耐心诚恳地表扬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了解到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一切为了学生。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由于各种因素,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即使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在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外,还应了解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布置不一样的作业,要求不一样的标准等。不能对整个班的学生整齐划一,拿同一标准去衡量几十名学生。一个人的手指都长短不一,更何况有思维的人呢?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是书本中的作业,成绩较好的做哪几道题,而成绩较差的又做哪几道题,教师要心知肚明,决不能让学生“吃大锅饭”,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四、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中体现“层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讲得太深,成绩较差的学生只有“坐飞机”;讲得太浅,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觉得太简单。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了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生能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讲深一点儿,要求严一点儿(包括作业质量、知识面、书写等方面),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督促他们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了解课堂中及课堂外的一些知识,对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分出层次。
五、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学生的发展
有个别教师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不聪明”,生来就很笨,所以对这部分学生不闻不问,任由发展,甚至因为学生“不聪明”而受歧视.这是极不正确的,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因为聪明不是天生具备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我们每位教师重在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名聪明的孩子,由不聪明逐步发展为聪明。但愿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会想到每一位学生,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全面学生的发展,要两手抓,两手硬。只有这样,祖国的花朵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浇灌下才会开得越来越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