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015教师招考 于 2015-9-2 16:49 编辑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西方教育史上,首倡“在做中学”的是(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2.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4.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
A.学校校园文化
B.学校教师文化
C.学校制度文化
D.学校物质文化
5.“四有、两爱、两精神”是在( )中提出的。
A.《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育法》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违反了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7.每年9月10日被定为“教师节”始于( )。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8.“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9.有计划、有目的、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 )。
A.制定课程标准
B.制定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10.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11.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12.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3.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菲尔
D.班杜拉
1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5.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6.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7.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A.专制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18.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出现于欧洲的(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9.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 )。
A.顺序性和发展性
B.社会实践性和阶段性
C.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D.不平衡性和均衡性
20.在古代社会,“才高八斗”和“学富五车”体现的是教师的( )。
A.道德形象
B.人格形象
C.财富形象
D.文化形象
2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
22.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想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23.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 )的统一体。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25.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 )。
A.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化
C.社会生产力水平
D.科技水平不均衡
26.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7.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 )来进行划分的。
A.课程功能的角度
B.教育阶段的作用
C.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
D.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
28.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3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指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智育的任务为( )。
A.传授知识
B.发展智力
C. 形成技能
D.有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E.培养自主和创造性
2.中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 )。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
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
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E.养成运动习惯,培养健康的体育观念
3.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 )。
A.合作
B.竞争
C.个人主义
D.内在
E.外在
4.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
A.教学科目的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5.德育对德、智、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
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
6.学校咨询活动要取得成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B.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观参与
D.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7.教师的地位应包括( )。
A.班级地位
B.学校地位
C.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E.文化地位
8.讲授法可以具体分为( )几种方式。 ‘
A.讲述
B.讲评
C.讲练
D.讲读
E.讲解
9.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
A.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B.学校或教师基于故意而实施的行为
C.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D.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各种权利
E.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10.学校子系统包括的基本要素有(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师
D.教育影响
E.学生
11.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12.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经典的观点有( )。
A.神话起源说
B.教育生物起源说
C.教育心理起源说
D.教育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13.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 )等内容。
A.对人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14.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包括( )。
A.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E.观察阶段
15.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的客观条件有( )。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16.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属于( )。
A.干预与服从
B.责任与义务
C.教育与被教育
D.管理与被管理
E.监护与被监护
17.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E.群体性
18.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E.《雄辩术原理》
19.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学制类型有( )。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制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20.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 )
2.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教育。 ( )
3.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师道尊严”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受到了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 )
5.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
6.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能力就越强。 ( )
7.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8.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管理问题。 ( )
9.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和巩固关系,这节课就属于综合课。 ( )
10.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 急。 ( )
1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
12.童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儿童一定要严加看管。 ( )
1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 )
1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只体现了知识授受这一个层面。 ( )
1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
1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
1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
18.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 )
19.依据柯尔柏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
20. 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毒小题10分,共20分)
(一)
在某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兵马俑作为世界的一大奇迹,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老师毫无表情地让学生坐下)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
(老师微笑地摇摇头,示意学生坐下)
生3:我认为应该感谢的是制造兵马俑的人。
(老师尴尬地笑笑并示意学生坐下)
生4:我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功劳。
(老师满意地示意学生坐下)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是否恰当?( )
A.恰当
B.不恰当
C.略有不当
D.不好说
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 )。
A.知识与技能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过程与方法
D.创新与能力
3.结合案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将学生看成“人”
B.案例中的教师在助长“假大空”
C.教育教学应该倡导多项思维
D.案例中教师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4.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什么?( )
A.灵活处理,循循善诱
B.语言准确,有启发性
C.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D.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二)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个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l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1.案例中,台湾作家三毛有错误吗?( )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D.无所谓
2.三毛离开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A.教师粗暴的教育方式
B.产生厌学心理
C.自身心理脆弱
D.自尊心受挫
3.结合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毛没有成为数学家,却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这说明了教不如不教
B.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侵犯了三毛的人格尊严权
C.教师教育应注意方法
D.严师出高徒,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4.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处理?( )
A.了解三毛,多与三毛沟通
B.肯定三毛的成绩,同时指出问题
C.指出三毛的优点,并加以引导
D.帮助三毛发现自己的潜能
一、单选题
1.C 【解析】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在做中学”的过程。
2.D 【解析】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D 【解析】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4.C 【解析】学校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B 【解析】l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四有、两爱、两精神”。
6.C 【解析】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题中所叙述的正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7.A 【解析】l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8.C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发展的。
9.C 【解析】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0.C 【解析】泰勒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11.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12.D 【解析】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3.B 【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4.D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5.B 【解析】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6.A 【解析】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17.C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8.B 【解析】在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19.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0.D 【解析】“才高八斗”和“学富五车”喻指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形象。
21.B 【解析】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B 【解析】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23.C 【解析】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C项与启发性原则无关。
24.B 【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5.A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6.B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C 【解析】课程的类型没有严格的划分。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8.A 【解析】这是直观性原则的定义。
29.B 【解析】学习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30.C 【解析】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 二、多选题
1.ABCE 【解析】“有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任务。
2.ABDE 【解析】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3.ABC 【解析】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合作、竞争和个人主义。
4.ABCDE 【解析】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与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ABC 【解析】D属于智育范畴,E属于体育范畴。
6.ABCE 【解析】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为ABCE四项。
7.CDE 【解析】教师的地位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组成的。
8.ADE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9.ACE 【解析】学校事故的特征:(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10.ABD 【解析】学校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11.ACDE 【解析】现代教育还不具有公益性和免费性。
12.ABCDE 【解析】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说法。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13.ABCDE 【解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深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4.ABCD 【解析】华莱士认为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15.ABCDE 【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定者及儿童本身的特点也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制定。
16.CD 【解析】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学校和学生的这种关系被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要由教育法调整。
17.ABCD 【解析】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和互补性。
18.CE 【解析】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作《雄辩术原理》。
19.ACD 【解析】由于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20.ACD 【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三、判断题
1.× 【解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 【解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解析】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 【解析】题干正确。
5.X 【解析】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内容安排。它不仅包括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6.× 【解析】知识的掌握不能完全决定智力发展水平。
7.√ 【解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 【解析】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9.√ 【解析】题干符合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
10.√ 【解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操之过急的思想品德教育会适得其反。
11.√ 【解析】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2.× 【解析】初中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3.√ 【解析】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14.× 【解析】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内涵有三个方面,即教学内容上是授受,人格上是平等,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15.× 【解析】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6.× 【解析】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
17.× 【解析】分组教学有其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题干所述过于绝对。
18.× 【解析】题干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19.√ 【解析】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20.√ 【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四、情景题
(一)
1.B 【解析】略。
2.ABC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D 【解析】案例中教师通过面部表情告知学生,他只赞赏最后一位回学的观点。
4.ABCD 【解析】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有目的、有层次、有系统。
(二)
1.A 【解析】三毛将课后习题全部背下来,以应付考试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2.ABD 【解析】教师粗暴的教学方式导致三毛自尊心受挫,产生厌学心理。
3.BC 【解析】案例中教师对三毛进行了人格侮辱,导致其厌学,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
4.ABCD 【解析】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