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80|回复: 0

[习题] 2015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测试卷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 16: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2.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 )。
A.课外活动
B.班主任活动
C.教学活动
D.实践活动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4.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 )制度。
A.认定
B.审定
C.选定
D.国定
5.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 )。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6.实施小学生德育的出发点是( )。
A.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目标
D.德育途径
7.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 )。
A.校长
B.教导主任
C.科任教师
D.班主任
8.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力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9.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11.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众性活动
B.个人活动
C.社会活动
D.小组活动。
1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13.“明人伦”是我国( )社会的学校教育目的。
A.原始
B.现代
C.古代
D.民国时期
14.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是( )。
A.杜威
B.桑代克
C.泰勒
D.赖斯
15.童年期是生理发展( )的时期。
A.相对稳定与不平衡
B.变化与不平衡
C.相对稳定与平衡
D.变化与平衡
16.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A.动作记忆
B.思维记忆
C.理解记忆
D.形象记忆
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
A.管理学生权
B.教育教学权 .
C.科研活动权
D.参加进修权
18.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人一物关系
B.授一受关系
C.道德关系
D.人一人关系
19.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是熟练地掌握( )的内容。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目标
20.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小学儿童( )的特点。
A.知识掌握
B.能力培养
C.品德养成
D.身心发展
21.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A.教师
B.教学内容
C.学生
D.教材
22.衡量一个人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23.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作业交替进行,并在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复式教学
D.现场教学
24.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 )。 ,
A.熟练掌握知识
B.精心选择教法
C.设计教学环节
D.用心备课
2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德育方法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内容上
D.德育原则上
26.人身心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活动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7.训练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 )。
A.小组
B.班集体
C.年级
D.少先队
28.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 )。
A.规章制度
B.集体舆论
C.生活准则
D.共同目标
29.现代教育的特征是( )。
A.生产知识教育
B.科技教育
C.人文教育
D.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30.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是( )的学制改革内容。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 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班会的特点有( )。
A.集体性
B.诊断性
C.自主性
D.评价性
E.针对性
2.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即( )。
A.政治教育
B.品德教育
C.道德教育
D.意识教育
E.思想教育
3.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 )。
A.模仿性练习
B.口头练习
C.独立性练习
D.创造性练习
E.书面练习
4.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 )。
A.所占时间最多
B.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C.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D.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E.其他工作都围绕教学展开
5.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有显著的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 )。
A.间接性
B.交往性
C.目的性
D.教育性
E.简捷性
6.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 )两种方式。
A.分解式
B.整合式
C.直线式
D.螺旋式
E.平铺式
7.教师应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应主要学习( )课程。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学
C.学科教学法
D.义务教育法
E.教育法
8.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 )。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闲暇教育
D.家庭教育
E.业余教育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E.能力
10.非制度化教育的代表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库姆斯
D.伊里奇
E.洛克
11.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
A.自愿性
B.灵活性
C.自主性
D.多样性
E.强迫性
L2.建立学生档案一般有四个环节,即( )。
A.收集
B.整理
C.鉴定
D.研究
E.保管
13.广义德育包括( )。
A.社会德育
B.社区德育
C.学校德育
D.家庭德育
E.环境德育
14.我国目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5.从功能上看,教学是( )的基本途径。
A.进行教育
B.进行素质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
D.实现培养目标
E.转变学生思想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E.教科书
17.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
A.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B.保护与被保护关系
C.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D.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E.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8.对环境给人的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地接受的
C.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D.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速度
E.有的环境影响是消极的
11.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
A.自愿性
B.灵活性
C.自主性
D.多样性
E.强迫性
L2.建立学生档案一般有四个环节,即( )。
A.收集
B.整理
C.鉴定
D.研究
E.保管
13.广义德育包括( )。
A.社会德育
B.社区德育
C.学校德育
D.家庭德育
E.环境德育
14.我国目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5.从功能上看,教学是( )的基本途径。
A.进行教育
B.进行素质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
D.实现培养目标
E.转变学生思想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E.教科书
17.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
A.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B.保护与被保护关系
C.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D.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E.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8.对环境给人的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地接受的
C.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D.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速度
E.有的环境影响是消极的
19.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
A.教科书
B.参考书
C.练习册
D.课程计划
E.教学大纲
20.近代社会教育的巨大变化表现在( )。
A.公立教育迅速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C.教育的全民化
D.教育的世俗化
E.重视教育立法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常规班会是班会活动的主要形式。 ( )
2.秦汉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 )
3.宋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 )
4.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成立于1949年。 ( )
5.教育教学中只强调统一要求就行了。 ( )
6.因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以将学生赶出课堂,不让其上课。 ( )
7.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 )
8.教学中教材是富有思想性的,学生学了思想自然会提高。 ( )
9.讲授法就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 )
10.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 )
11.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 )
1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 )
13.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 )
14.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无意义。 ( )
15.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 )
16.弗洛伊德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
17.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1986年。 ( )
18.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 )
19.我国在春秋战国以后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 )
20.不同时期的社会德育的内容不同,所以德育不具有历史性。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 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它仍然有不同的观 点。有的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减少文化课,增加培养学生吹、拉、弹、唱等能力的 技能课;也有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要升学率,素质教育也要升学率,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 )。
A.应试教育重分数,素质教育重能力
B.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素质教育重全面发展
C.应试教育禁锢学生创造力,素质教育鼓励创新
D.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狭隘
2.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是我国的第几次新课程改革?( )
A.八
B.七
C.六
D.三
3.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是( )。
A.发展身体素质
B.提高心理素质
C.培养社会素质
D.提高审美素质
4.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思想,包括哪些内涵?( )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二)
在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兵马俑作为世界的一大奇迹,最应该 感谢的是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老师毫无表情地让学生坐下)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
(老师微笑地摇摇头,示意学生坐下)
生3:我认为应该感谢的是制造兵马俑的人。
(老师尴尬地笑笑并示意学生坐下) .
生4:我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功劳。 l
(老师满意地示意学生坐下)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是否恰当?( )
A.恰当
B.不恰当
C.无所谓
D.不知道
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 )。
A.知识与技能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过程与方法
D.创新与能力
3.结合案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将学生看成“人”
B.案例中的教师在助长“假大空”
C.教育教学应该倡导发散思维
D.案例中教师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4.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什么?( )
A.灵活处理,循循善诱
B.语言准确,有启发性
C.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D.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一、单选题
1.C  【解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C  【解析】教学活动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A  【解析】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
4.B  【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5.C  【解析】德育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6.C  【解析】德育目标既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它贯穿于小学德育活动的始终,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7.D  【解析】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而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顺利进行,于是要协调三者的关系,班主任是最有力的协调人。
8.A   【解析】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9.C   【解析】初等义务教育最早发端于欧美,普遍实施于19世纪末。
10.A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1.D  【解析】学校课外活动多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形式能满足学生不同韵兴趣、爱好,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12.A  【解析】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
13.C  【解析】《孟子•滕文公上》说:“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14.B  【解析】由教育学理论可知,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15.C  【解析】人的一生中有两次快速生长期,一是婴儿期,二是少年期,其他时期都相对平稳,童年期也相对稳定与平衡。   
16.D  【解析】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思维还不够深刻,所以他们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
17.B  【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18.D  【解析】师生关系的双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人。
19.C  【解析】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教科书的内容,才能很好地教学。
20.D  【解析】课程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去影响学生,就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21.C  【解析】教学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
22.D  【解析】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反映了一个人的认识与修养水平。
23.C  【解析】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上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特殊方式——复式教学。
24.D  【解析】只有备课全面、充分,上课才能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所以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25.C  【解析】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26.D  【解析】人身心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27.B   【解析】班集体是学生的集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
28.D   【解析】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集体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级的发展。
29.B    【解析】由教育学理论可知,现代教育的特征是科技教育。
30.D    【解析】由教育发展史可知,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是英国的学制改革内容。

二、多选题
1.ACE   【解析】集体性是指参加的是全体学生,受教育者也是全体学生;自主性是指班会的组织者是学生,参与者是学生,讨论的主题是学生选定的,问题的解决也是通过交流和争论形成共识;针对性是指班级解决的问题是事先确定的。
2.ACE   【解析】品德教育已被道德教育所包含,思想教育包含了意识教育,因此小学德育主要就是这三部分。
3.ACD   【解析】见大纲教学方法之练习法部分。
4.ABCE  【解析】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的也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但不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只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5.ABDE  【解析】学生认识活动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师生交往的方式进行,旨在提高知识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
6.CD   【解析】这是两种常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
7.ABC  【解析】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
8.ABD  【解析】教育从横向看,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9.ABCD 【解析】能力是教育的结果。
10.CD  【解析】其余三者都是制度化教育的代言人。
11.ABCD【解析】见大纲中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部分。
12.ABCE【解析】研究不属于建档的工作,是它的目的。
13.ABCD【解析】环境德育可以看做一种德育的途径,所以它不是广义德育的类型。
14.ABCDE【解析】这些原则都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一些教学原则。
15.ABCD 【解析】教学是进行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同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以教学为基本途径。   
16.CDE  【解析】课程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文件组成的,.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7.ACE 【解析】见大纲师生关系部分。
18.ABDE【解析】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9.AE  【解析】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0.ABDE【解析】见大纲对近代教育的介绍。


三、判断题
1.×  【解析】班会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主题班会。
2.×  【解析】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3.×  【解析】八股文是近代以后才被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4.×  【解析】l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5.×  【解析】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只强调统一要求违背了差异性的规律。
6.×  【解析】学生有学习权,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权。
7.×  【解析】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8.×  【解析】教材中的思想性的内容必须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并且只有在他们接受以后才能提高其思想水平。
9.×  【解析】任何教学方法用不好可能成为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用得好就能成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区别不是某种具体方法,而是它们的指导思想。
10.×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所以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11.× 【解析】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但不等同于教学规律。
12.× 【解析】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德育还包括思想和道德教育。
13.√  【解析】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二者有区另目也有联系。
14.×  【解析】课程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5.√  【解析】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人。
16.×  【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威尔逊的主张。
17.×  【解析】l904年清政府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  【解析】中国是学校产生最早的国家。
19.×   【解析】两周以后出现“国学”与“乡学”之分,春秋时期出现“官学”与“私学”之别。
20.×  【解析】不同的社会德育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继承性,所以德育具有历史性。

四、情景题
(一)
1.ABCD  【解析】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势必会造成学生单一发展,知识狭隘,禁锢学生的创造力。
2.A     【解析】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第八次。    ,
3.ABC   【解析】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和培养社会素质。
4.ABCD  【解析】学会学习的内涵涉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学会生存。

(二)
1.B    【解析】略。
2.ABC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D    【解析】案例中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告知学生,他只赞赏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
4.ABCD 【解析】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有目的、有层次、有系统。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13:16 , Processed in 0.14823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