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50|回复: 0

[地理] 黄土高原地区 说课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6 16: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  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  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后点出“人地和谐发展”这一主旨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更向学生再次强调正确的人地观。
七、板书设计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
1、  地理位置
2、  黄土高原成因
(二)、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1、  地形特征 —— 沟壑纵横
2、  地形特征的成因 —— 水土流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1、  环境问题的成因
自然因素:土质松软,气候
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不合理开发
2、  生态环境的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2:20 , Processed in 0.07985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