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开眼看世界” 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教师设问:早期开眼看世界的人有些?他们的主要主张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自主学习可得:(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张: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作:《海国图志》 过渡: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1.情境创设: 教师提问:现在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兴办洋务的大臣,你会从那几个方面来进行? 学生回答:军事、工厂、学校、体制等等。 教师:同学们给老师很多答案,那洋务派究竟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呢? 2.小组讨论探究: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的的讨论我们会发现,在洋务运动中并没有涉及体制的改革。这也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原则。 3.畅所欲言:评价洋务运动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洋务好与坏”,引导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和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环境去综合分析)。 积极:(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总之,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消极:(1)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2)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过渡:那在那一次的活动中涉及到政体改变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维新变法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复习旧知,引出背景 教师提问:1894年到1895年中国经历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师讲述: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康有为的万言书中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公车上书”督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借口,拒绝接受没有上传给光绪皇帝。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感到单靠一些举人上书请愿力量太小,需要更多支持维新变法的人。那他是如何做的? 学生根据课本可知: 办报——《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设会——“强学会”——联合朝中王公大臣定期集会演讲,探求中国自强之学; 合群——《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引导提问---维新变法 过渡:由于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就为后来戊戌变法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这次变法就被称作“戊戌变法”。 教师提问:从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同学们阅读书上变法内容的文字,看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阅读概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分析一下这些新政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教师:首先我们看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什么? 学生: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教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教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学生: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教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教师总结:这些变法内容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因而受到爱国知识分之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那有没有人会反对呢?哪些人会反对?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变法不可避免的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教师引导:既然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3.各抒己见—意义 (1)小组讨论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我们后人来学习这段历史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呢? 各小组展开讨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2)小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