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密度》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质量
和体积的关系,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即密度。学习本节课,对之后学习重力、以及液体压强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整个物理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一方面是对物理充满了好奇,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另一方面,对于物理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生活性了解并不是很到位,所以我在本节课注重将知识联系生活,让他们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能熟练掌握密度公式并会应用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用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与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
五、 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实物演示法以及讲授法相结合。
六、 说教学准备
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体积不同的若干铝块和铜块、托盘天平、直尺。
七、 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新课导入
一个良好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首先,在导入环节,为了能够在上课开始抓住学生的眼球,最快的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我主要采用了实物演示进行导入。我会这样和学生进行交流:
同学们,现在看一下老师面前的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他们两个谁的质量更大一些呢?大家都齐声的说了是铁块,非常好,那再看这两个体积不同的铝块,他们的质量谁更大呢?那他们的质量和体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实物演示与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为我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概念建立 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来深刻体会出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前我会准备好实验器材:体积不同的若干铝块、托盘天平、直尺等,并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人一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天平测出质量、用直尺测出其边长并计算出体积,将数据填入书中表格,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画出图像。在实验前,我会让学生回忆天平的使用并强调注意事项,如左物右码等。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针对于学生们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进行点拨。 实验结束之后,我会让学生将数据在组内和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去发现所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会发现对于同一物体,他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我们将这个定值即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定义为密度,用字母p表示,公式然后我会对公式中的物理量及单位进行逐一的说明,强调密度的单位的两种写法间的关系:,然后我会再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密度,如水的密度、冰的密度等,让学生对密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自主的进行数据的分析,最终得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由我引出密度的公式,由自己发现规律,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让他们小组间进行数据分享,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的学习氛围,做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 3.概念深化 初步认识及掌握了密度的公式后,我会继续带领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物体,他们的密度一样么?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实验,再做一次上述实验,但不同的是测量物体换成铜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到底密度有什么样的性质。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对密度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体所具有的属性,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且不会随着体积的改变而改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增强其对物理的兴趣。 4.概念应用 了解到本阶段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密度的公式灵活应用,并能够让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会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室中的物品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出其密度,并和全班同学分享。 5.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仍旧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找同学上台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老师会对每一位发言的同学给予支持和肯定。 最后,我会留一个发散性的作业,让学生想一想两种物体混合后的密度与混合前的密度有什么关系?做到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对物理探索的精神。 八、 说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