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09|回复: 0

[语文] 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四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0 1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创设人文环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说:"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并热爱学习;学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等,创设人文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努力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使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自主中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

以教学《桂林山水》为例,教学之前,伴随着幽雅恬静的音乐,老师引领学生欣赏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视频资料。那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当时就吸引住了学生,但并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于是老师又制作了双向互动的"游桂林山水"课件,其中有许多经过处理的桂林山水景点的照片。上课时,老师一边启发学生"昨天,我们欣赏桂林山水,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一边点击课件中的图像按钮,那神奇的漓江水、奇特的桂林山、迷人的云雾、美丽的绿树红花等一一呈现。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描写这个景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老师没有统一的指导、过多的束缚,这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点燃了学生心灵的火炬。所以要构建人文化的课堂,人文环境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从而有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特征。感情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师饱满的教学激情,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拨妙引,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每读一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意韵,读出课文的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在学文时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进而受到情感及文化的熏陶。

如《穷人》中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几个问句表现了桑娜不安、担忧、害怕的心理;"是他来啦?......不,还没有......"联系上下文,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危而急切盼望丈夫平安归来,但现在又希望丈夫迟点回来的矛盾心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表现桑娜责备自己的心理活动;"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桑娜下定决心,即使被丈夫揍也要留下孩子的心理。桑娜的心理活动由激动到紧张,继而担忧,又到自责,最后坚定信心。学生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感悟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善良的品质和一个母亲的博爱。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了人格美,陶冶了性情,培养了人文素养。

三、拓展教材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文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可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在教材中有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壮丽的课文《索溪峪的"野"》;有让学生受到民族教育的课文《世纪宝鼎》、《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有教育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的课文《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有感受顽强拼搏精神的课文《向命运挑战》;有受到人格熏染的课文《三克镭》(12册);还有歌颂母爱的课文《荔枝》(11册)等等。

口语交际是教材改革后的一个新的内容,口语交际的内容都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觉得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说的是真话。如:《辩论》、《当小记者》、《演讲》等等。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达了学生对人生、道德等多方面的态度、观点,通过交流,明晰了黑白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在交流、参观中,学生的内心受到熏陶和感染,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不断丰富人文内蕴。

四、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评价时要面向全体,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允许落后,不是不闻不问,应以师生的多向的激励性评价,鼓舞后进者大胆尝试,敢于表现;宽容失败,不是听之任之,而要通过多向交流唤醒后来者的灵感,激活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享受人文关怀。

一位教师教学《白杨》时,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老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课文为凭借,生活实际为依托,把道德情操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受到思想的洗涤,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4 20:58 , Processed in 0.16614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