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物质的本质属性) 2、学会用密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正比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密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定义法来求密度的概念。 【难点】 理解密度为物质的基本属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的故事。” 学生大都会说一样重。 教师可以引导:在小时候,为什么我们会以为铁重呢? 学生分析:在听到这个问题时,我们会下意识的以为,在体积一样的时候,铁是比棉花重的! 教师引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物理学角度其,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 由此引入新课密度。 环节二:概念建立 1、提出猜想 教师引导:物体的密度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分析:由生活出发会发现:对于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其质量越大;对于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没有固定的关系。 教师引导:那由实验来确定下密度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设计实验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遇到学生可以考虑三个问题: (1)实验中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 (3)咋样设计实验方案和处理实验数据? 为了降低难度,提供边长不等的立方体铁块和铝块。实验中,教师要巡场并指导。 3、实验并收集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并积极的交流讨论。 4、分析论证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做出m-v的图像,通过观察数据和图像,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与猜想一致吗? 教师引导:给出密度的概念。 环节三:概念深化 1、物理意义: 密度反应物质的基本属性,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除了物态变化)。 2、问题解决: 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应用比值定义法来确定的,单位也是可以直接用比值的方法来确定。并注意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 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例题:估算下自己的密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都学习到了什么东西? 回去搜集一下生活中密度的相关有趣知识和同学分享。并思考下为什么人可以在死海上漂浮? 四、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