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夸张地说,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以来, 教师总是被妖魔化,其职业属性总是被非理性的戏谑所遮蔽、所覆盖。
30年前的矮化谑视将教师妖魔化。我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而教师沦落为“老九”则是等级森严的蒙元时期,那时的蒙古人认为,妓女尚且能创造财富,知识分子纯粹是寄生虫。而到了“文革”,一些人觉得将教师排名老九已经不足以表达其蔑视的态度,除从死灰堆里扒出个几近消弭的“老九”外,还加上一个“臭”字。31年前,如果说是无知矮化谑视了教师,那么“失道而后德”的今天是对无知的买单:一部分人富起来了,而他们的灵魂远远没有跟上挣钱的脚步,因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没了。
30年来的宏大叙事同样是将教师妖魔化。我国首个教师节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背景下实行的。于是乎,“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溢美之词铺天盖地而来;“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出公务员工资”等法规毫不掩饰政府求贤若渴、兴办教育的情绪。这种宏大叙事方式带着对教师职业完美的设想、涂抹着令人艳羡的神话色彩,一方面树立了尊师重教的理念,一方面却导致了教师的自我膨胀和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过高期望。“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就是最鲜明的一例。而事实上,宏大叙事已经被证伪。 30年后的理性终将会让教师回归职业的原点,时至今日,静心而观之,教师其实就是一门职业,就算是事业,也是基于职业之上的事业。所谓职业,即社会分工的一份工作,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报酬。作为职业人,要么热爱,要么离开。作为职业人,除了职业操守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专业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教师的准入门槛低,专业性似乎不比医生要求高,一个医科毕业生有可能做好教师,但一个师范生绝不可以做好医生。但,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够做到规范操作,从 教学设计到课堂里举手投足,从学生交流到家校沟通乃至学生安全掌控和突发事件应对等。
作为职业人,他有权获得与工作相适应的报酬。职场里奉行的是不劳不得,多劳多得。教师的得,应该是同创造社会价值成正比例的。作为职业人,他还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教师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从适应到稳定,再到卓越,是需要几十年的光景方能成为职业名师。矮化谑视将教师变成鬼,宏大叙事把教师供作神。别再将教师妖魔化了,还是回到职业原点好,把教师当人看。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育人者先要成为人,而不是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