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52|回复: 0

[化学] 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成功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 15: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智力潜能,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主动探究,独立操作,自由表达,从而建立起一种主动发现、独立思考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新教材《科学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爱学、乐学的学习环境,从而改变学生一直以来"受逼"的学习状态。

1 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案例1 培养草履虫(学生日记)

每天我都盼望着科学课,科学老师每天都能给我们新奇和惊喜,叫我们晚自习结束后去捉蜗牛,研究它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又叫我们去抓蚯蚓,研究它的生活习性......

今天,老师又叫我们查找草履虫的有关资料并培养草履虫。

草履虫--只有细胞这么大,它吃什么呀?怎么排泄?怎么繁殖?它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呀?......查资料知道草履虫很小很小,要借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吃富含有机物的物质。陈阳从家里拿来稻草,我们借用食堂的高压锅把稻草煎成汁,准备了给草履虫吃的食物,然后去食堂的下水道找草履虫......

草履虫喜欢温暖和阳光,我和实验小组的同学每天上午把草履虫培养液搬到向光的阳台边,下午放学后又把它搬回到实验桌上,每天吸取培养液用显微镜观察,盼望草履虫快快长大。第四天,我和实验组的同学终于看到草履虫了!我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案例2 煮熟的虾蟹为何变红?(学生日记)

在我的记忆中,煮熟的虾蟹为何变红?就是一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此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个现象的本质是否与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一样?

我试着从化学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于是我取一蟹壳放在露天,风吹、日晒均未发现其颜色变化。我产生了自己的假设:蟹壳里含有一种指示剂,它遇到酸或碱等物质会变色。

为了证明这种假设,我进行实验探究:将三只蟹壳分别浸入A:食醋(酸性)、B:面碱(碱性)、C:食盐水(中性)三种溶液中,经过三天观察,发现蟹壳在A、B、C中均无变化,从而否定了我的假设。

那究竟为何煮熟的是蟹会变红呢?最后,经过自己的多方了解和广泛的查阅才知道:煮熟的蟹变红,是化学变化。原来,煮熟的虾蟹外壳中有一种鲜红的色素,如果把红色的虾蟹外壳浸入一种叫丙酮的化学物质中,这种色素会把丙酮染成红色,人们把这种色素叫做蟹青素。那么蟹青素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因为动物内的色素蛋白质,在加热时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虾青素正是因此而被分解出来。大自然不仅存在虾青素这种物质,而且在各种生物的体内还有虫青素、蝶红素等......

课例1说明科学以它独特的学科魅力去吸引孩子们,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孩子们对知识的原始兴趣,利用他们的天真、活泼、好动、新奇,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多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把感兴趣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一起实验。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学习这门课。

课例2是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做了猜想和实验,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后,他决定从多方面了解,做更广泛的查阅工作,最后终于有了初步的结果。

经过假设和探究,也许不一定出现成功的结果,但是它会激励学生去做更深入的研究。放手让学生去实验探究,让学生真正体会成功的快乐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魅力。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究意义的"经历",没有"探究意义"的过程就不能说是"搞科学"。当然,科学课中的"探究意义"和科学家们的"探究意义"是有差别的,科学课中孩子们探究的是人类已知的结论,科学家们探究的是未知的结论,可他们探究过程是相同的,探究给人们带来的好奇和兴趣也是相同的。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看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在探究学习中,注意将学习的兴趣转化为研究和探索的主题,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去。在这种学习活动中,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学习兴趣得以培养。

2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于探究活动,共同享受学习经验

案例3 由一道讨论题引发的思考

《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教材第一册第五节《长度的测量》中安排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你能把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来测量路程吗?试说出具体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己则到各组倾听。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没一会儿就有了讨论结果。我提问其中一组,学生回答说:"只要先测出自行车转一圈通过的距离,然后看自行车通过这段路程车轮转过的圈数,两者相乘就是这段路程的长度。"

按理这道讨论题就可以这样通过了,前后不过五分钟。我似乎觉得还缺了些什么,又追问了一句:那到底怎样来测自行车车轮转一圈经过的路程呢?谁知这一追问,课堂一下像炸开了锅。一学生说:"只要让自行车车轮向前滚动一周,以轮上的气门芯作为标志,测出气门芯两次接近地面时间隔的这段长度就可以了。"另一生说:"拿一根长绳,绕到车轮上,用刻度尺测出绕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轮子转一周通过的距离。"还有学生说:"只要用刻度尺直接测出轮的直径或半径,按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就可以了。"至此,有三种测量轮子转一周的长度的办法获得同学们的认同。

接着我又继续提问:测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周的长度的办法有了,那怎么来统计通过某段路程自行车车轮转过的圈数呢?学生有的在沉思,有的在与同学讨论,有的则在自言自语。"一个同学骑车,另一个同学在他边上随车行进,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我认为不好,因为需要两个人来完成,我只要在前轮上绑上一根红线,看它在自行车行进过程中在眼前出现的次数就知道轮子转过的圈数。"同学们各抒己见。"我有更好的方法:在车轮上绑一小硬物,轮子转一圈自行车就会震动一下,骑在车上凭这就能记下圈数了。"我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平时骑车经过一个坎自行车就会震动一下,受此启发而已。又有一个学生回答:"我的方法更简单:记下脚踏板转几圈就知道轮子转了几圈。"谁知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学生反驳:脚踏板转一周轮子不一定转一圈。同学们不同意这个方法。还有同学不等我示意就站起来了,说出了他的方法:"在轮子的转轴上插一根类似铅笔的硬棒,在车把上挂一线团,把它们用线连起来,自行车轮子转一圈,硬棒上就绕一圈线。等自行车走完这段路程,把硬棒上的绕线的圈数数出来就可以了。"我一时不能把握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但我充分肯定了他的独创想法。还有一位学生说,在轴上直接装一个计数器,就象跳绳上的计数器。另一位学生也站起来讲:"出租车上不是有计程器吗?能不能直接装一个在自行车上呢?"到这里,学生热烈的讨论宣告一个段落。我也告诉学生:是拿自行车作里程表,而不是再给它装里程表,否则违背了原意......

案例3是一次在课堂上由一道讨论题引发的较为成功的教学过程,令人回味。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及时改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经验及技能,精心呵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首席参与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找准知识与学生的共鸣点,即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技能经验的作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接近知识,探究知识。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可以供我们教师研读的"书"。我们强调"蹲"下来看学生,认真读懂学生这本"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从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按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来展开教学,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去观察、去讨论、去思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能继续自己的教育。"未来社会是个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互相尊重、共同协作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从"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参与实践,实现知识到能力、方法的转变。

总之,教学模式的变革,必须要有先进教育观念的有力支撑,必须找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最佳结合点,必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实践的熔炉中去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

3 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于探究活动的体验

案例5 小小食品,趣味多多

周姗姗和钱梦在糕点店吃面包时发现一个问题:面包、馒头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爱吃的食品,但它们的味道、软硬程度、保存时间为什么都不同呢?

周姗姗认为是使用的材料不同,钱梦却认为是制作温度不同,于是他们就在班里提出该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结果大家的说法不一。一部分同学赞成周姗姗的看法,一部分同学赞成钱梦的看法,还有的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可能与发酵时间、使用的烤器皿也有关。最后,同学们一致同意先进行调查,然后再进行交流。

为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调查,同学们事先拟定了一些问题,

如:它们所用的材料是什么?

加热方法是什么?

发酵要求如何?

加热时间多长?

外观特点怎样?

口味、松软度如何?

使用的烤皿又是怎样的?

保存方法,时间大约是多少?

接着他们到现场观察二种食品的制作过程,或从网上,课外书上查阅有关资料,并做好记录。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并分析了影响二种食品的味道、软硬程度、保存时间的各个因素。最后,同学们一起在班里进行了调查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并作出最后的结论:由于加热方式、时间和发酵要求不同,使得二种食品在外观、口感、软硬、保存方法和时间上都有较大差异。

这个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案例5中周姗姗她们对提出的问题大胆猜想,并进行调查、实践、论证、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不仅灵活应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源于生活和实践。

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接触自然、社会,对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积极观察和思考,通过简单的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

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的活动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了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

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6 05:18 , Processed in 0.08937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