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06|回复: 0

[物理] 物理教材教法: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对于"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弃之不顾,要么就是走走过场。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亟待加强。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笔者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为例来阐述:一个是《电阻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本行文中有详细的探究过程);另一个是《功》的教学设计(课本行文中没有明确的探究过程)。

1《电阻定律》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在《电阻定律》("人教版"选修3-1)的教学中,本人观摩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行们几乎清一色地安排了如下的探究过程: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直奔主题的猜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课本上的实验电路图,既而动手做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再进行理论探究。

3.依附课本现成的结论,一步到位地进行总结,得出规律。

虽然该教师从思想上也想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但这节课却给人总体上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就探究过程而言,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学生仍是通过猜想、动手实验和理论探究推导出自己的结论的,探究气氛也很浓厚,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深入分析会后发现,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思维都是在给定的指令下进行的。他们只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即,他们的思维是一种盲目的思维(当然,教师并不盲目,他们早已知道答案。)。这种"照方抓药"式的引导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探究过程。没有了探究过程就更谈不上方法了。这种不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障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难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

那么,这节课应该怎样设计探究过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品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教育呢

现在以实验探究方案中电路图设计为例,来研究这一问题。主要过程如下:

1.将小纸片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设计好的实验电路图画在小纸片上。

2.检查、指导学生画出电路图,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电路图。

3.将收集到的电路图编上号,依次投影到屏幕上,并请设计者说明其设计思想。

4.请学生们评价哪个电路图设计得更简捷,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实验电路图。

可以看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从实验电路图的设计说明到评判、选择,都由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师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条件,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辅助者"的角色。?

2《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该怎么求"?对于"总功"的求解方法是一个教学难点,对这一个教学难点的处理,由于课本行文中没有具体的探究过程,同行们几乎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

1.强调"总功等于各个分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可以证明,它也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说明。

实验发现这种教学由于没有清晰的过程建立,概念、规律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缺乏理解的"平台",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遇到稍加变式的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了。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1.投影探究对象: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沿水平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力作用,其中F1=4N,F2=3N,从静止开始运动10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

2.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在所发的小纸片上。

3.检查、督促学生解答,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解答。

4.将收集到的解答编上号,并依次投影到屏幕上。

5.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解答是否正确。讨论并说出他们的解答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概念、规律不是出自教师之口,而是来自"学生之手"。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达到"授之以渔"目的的最好方法。

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突出主体、强调基础和重点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并突出对过程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上得更开放、更生动。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07:20 , Processed in 0.26810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