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例如,在屋内感觉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去。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例如,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
(二)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
(1)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例如幼儿的大部分模仿行为;
(2)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
例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3)创造性观察: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三)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表征学习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例如,将“鸟”这一个符号和鸟这种动物关联。
(2)概念学习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关。
(3)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例如,对“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就属于命题学习。
(四)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具有感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信息的言语概括。
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一般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五)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六)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例如,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例如,掌握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再学习“蔬菜”这个概念,属于上位学习。
(3)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七)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例如,吹拉弹唱。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 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例如,计算、阅读与记忆。
(八)从众、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九)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十)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