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省考 教师资格证 笔试主要考《 教育学》和《教育 心理学》“两学”,现在改为国考以后,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统合为一科——《教育知识与能力》,增加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中小学和 幼儿园资格证笔试还增加了《综合素质》一科,而中学又增加了第三科:《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
以往省考教师资格证无论哪个学段,所考内容均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国考的资格证笔试科目将会增加。其中幼儿园和小学学段考查两科,幼儿园内容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而中学段将会考察三个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能力。考试科目的增加,加大了教师资格考试的难度。
下面介绍下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内容及如何备考!
一、考情介绍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始,熟悉考情,能够让我们更有针对的备考,中学科目二的考情介绍如下:
1.时间分值:时间是120分钟,分值150分。
2.题型题量:中学段的题型主要有:21道单选题、4道辨析题、4到简答题,还有两道材料分析题。每种题型对应的分值是:单选:21*2;辨析:4*8;简答:4*10;材料:2*18。
二、重难点和考试趋势
考试模块包含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共八个模块。
结合近三年大纲各模块分值比重一览表来讲解,考的比较多的是: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2016年上半年中学段的考情与2015年、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21到单选题中各章节均有涉及,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模块相对较多,4道辨析题来自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德育模块。4道简答题在教学、德育、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材料分析题两道题分布规律性强,预计在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有一道题中学教学模块,一道题目在中学发展心理模块。
4.每部分考试题型、备考策略;
不同模块考查不同的题型,下面结合2015年上半年的考情,介绍每一模块的备考策略:
教育基础知识分值比重上升趋势,是考试的重点,考的比较细,难度不大,需要记忆,所占分值比例比较大,以全题型进行备考。中学课程分值变化比较大,以选择、解答为主备考。中学教学考的比较多,单选、简答、全题型备考。中学生学习心理考的比较细,以材料题、选择、辨析、解答题备考。中学生发展心理分值相对稳定,辨析、解答备考。心理辅导、班级管理考的比较少,简单备考。中学德育主要考材料题。
附:教资考试重点单词 【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 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附属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掌握学习】 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 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行为规范】 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