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05|回复: 0

[资料] 2017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 14: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 一)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 教育的概念。
2.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 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3.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 三) 教师与教育学
1. 教育学的价值。
2. 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 一) 教育与社会经济
1.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2. 教育的经济功能。
( 二) 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1. 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 三) 教育与社会文化
1.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 教育的文化功能。
( 四) 教育与社会人口
1.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 五)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 一) 人的发展概述
( 二)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 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三)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2.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3.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4. 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四、教育目的
( 一) 教育目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2. 教育目的的功能。
( 二)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2. 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三)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 四)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1. 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3. 素质教育的实质。
4.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五、教师和学生
( 一) 学生
1. 学生的本质属性。
2. 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3. 当代学生的特点。
( 二)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1.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 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 教师的职业素养。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阶段和途径。
( 三) 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师生关系的构成。
3. 师生关系的模式。
4.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六、学校教育制度

( 一)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 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 二)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2. 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3.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 三) 义务教育
( 四) 终身教育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 一) 教育途径概述
1. 教育途径的定义。
2.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 二) 学校课外活动
1. 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 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 三) 综合实践活动
1.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2.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 一) 教育研究概述
( 二) 中小学常用教育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 一)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 二) 教师的专业成长
1. 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
2. 专家教师的特点。
3. 教师的成长及培养。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一) 认知发展与教育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
1. 认知方式差异。
2. 认知能力差异。
3. 认知结构的差异。
4.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 二) 学生的性格差异
1. 性格的概念。
2. 性格的个别差异。
3. 性格差异的鉴定。
4.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 三)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 特殊儿童的概念。
2. 特殊儿童的类型。
3. 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 一) 学习的概述
1. 学习的定义。
2. 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 学习的分类。
( 二)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 经典条件反射。
2. 操作条件反射。
3. 社会学习论。
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三)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 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
2. 现代认知学习观。
( 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 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2. 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 五)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 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4.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 一)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3.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 二) 智慧技能的学习
1. 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 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 三) 认知策略的学习
1. 认知策略的性质。
2. 认知策略的分类。
3. 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 一) 动作技能的性质
1. 动作技能的含义。
2. 动作技能的分类。
3. 熟练操作的特征。
( 二)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 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3. 动作技能的保持。
( 三)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 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 练习。
3. 反馈。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 一)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 态度的含义。
2. 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 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 巩固态度的方法。
( 二)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 价值观概述。
2.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 一) 问题解决
1. 问题及问题解决。
2.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问题解决的策略。
5. 问题解决与创造。
( 二) 为迁移而教
1. 学习迁移的概述。
2. 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3. 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4. 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九、学习动机
( 一) 学习动机概述
1. 动机与学习动机。
2.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 学习动机的分类。
( 二) 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论。
2. 需要层次说。
3. 自我效能感理论。
4. 成就动机理论。
5. 成败归因理论。
( 三)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 内部条件。
2. 外部条件。
3.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十、学习测评
( 一) 学习测评概述
1. 基本概念。
2. 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 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 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 二)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 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十一、教师心理
( 一) 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 二) 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 一) 教育法概述
1. 教育法的含义。
2. 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
点,教育法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 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 二) 教育法律关系
1. 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的特
征;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2.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
系的客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3.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 三) 教育法的渊源
1. 宪法: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 教育法律。
3. 教育行政法规。
4. 地方性教育法规。
5. 自主性教育法规。
6. 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 一) 教育法的制定
1. 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 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教育法律草案的审
议;教育法律的通过;教育法律的公布。
( 二) 教育法的实施
1. 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 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教育法的遵守。
4. 教育法的适用。
5. 教育法的效力:教育法的时间效力;教育法的空间效力;教育法对人的效力。
( 三) 教育法的监督
1. 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 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 一) 教育法律责任
1. 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法
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 二) 教育法律救济
1. 教育法律救济概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教育法律救济的特
2.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
3. 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 教育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
5. 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教育行政诉讼的
受案范围;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 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 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 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 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 一) 教育政策概述
1. 教育政策的涵义: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与相关概念;教育政策的功能。
2. 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 二) 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议题的认定;教育政策的制定。
2. 教育政策的执行: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特征。
3. 教育政策评估:概念;功能。
4. 教育政策监控:涵义;功能。
六、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
( 一) 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回顾
( 二) 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解读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概述
( 一) 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 德育是什么。
2. 德育的意义。
( 二)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 德育目标。
2. 德育内容。

二、德育过程
(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 德育过程的概念。
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 二)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 一) 德育原则
1.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 疏导性原则。
3. 长善救失原则。
4.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二) 德育途径
1. 各科教学。
2. 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3. 少先队教育。
4. 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 三) 德育方法
1. 说服法。
2. 陶冶法。
3. 榜样法。
4. 锻炼法。
5. 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 一) 师德的内涵
1. 师德是什么。
2. 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 二) 师德规范
1. 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 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 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 一) 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 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 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 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 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 二)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 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 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教育部 2008 年 9 月 1 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论基础
( 一) 课程概述
1. 课程的概念。
2. 课程类型。
3.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 课程理论流派。
( 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的内涵。
2.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 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 三)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1.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四) 课程设计
1. 课程内容的选择。
2. 课程组织。
3. 课程设计模式。
( 五) 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的内涵。
2.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 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教学论基础
( 一) 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2. 教学的基本任务。
3.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二)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 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2. 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三)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 教学过程的本质。
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 四) 教学组织形式
1. 班级授课制。
2. 个别教学。
3. 分组教学。
( 五) 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的概念。
2. 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 教学评价的类型。
4. 教学评价的原则。
( 六) 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的内涵。
2. 常见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 一)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 导入技能。
2. 提问技能。
3. 讲授技能。
4. 板书技能。
5. 结课技能。
6. “ 三笔字冶 技能。
( 二) 说课
1. 说课的类型。
2. 说课内容。
( 三) 教学智慧
1. 什么是教学智慧。
2. 教学智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3. 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 一) 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 二)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 三) 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了解学生
( 四) 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1. 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
2. 源于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 源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班主任的角色与角色冲突
( 一) 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 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 二) 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1. 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的冲突。
2. 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的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的角色突。
3. 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角色冲突。
( 三) 班主任的角色适应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 一)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 学生主体原则。
2. 因材施教原则。
3. 集体教育原则。
4. 民主公正原则。
5. 严慈相济原则。
6. 以身作则的原则。
( 二)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 高尚的思想品德。
2. 坚定的教育信念。
3. 对孩子炽热的爱。
4. 较强的组织能力。
5. 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 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 交往与合作能力。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 一)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 说理教育法。
2. 奖励法。
3. 榜样示范法。
4. 角色模拟法。
5. 暗示法。
6. 契约法。
( 二)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1.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
2.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
3.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

五、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 一)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 二)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 三) 班级日常管理
1. 个别教育。
2. 建立学生档案。
3. 操行评定。
4.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 四) 班级文化建设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2. 班级组织文化建设。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 五) 班级危机管理
1. 危机预设。
2. 危机防范。
3. 危机确认。
4. 危机控制。
5. 危机善后。

六、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一) 班级活动内涵
( 二) 班级活动的类型
1. 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 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 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 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 三)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 生命化原则。
2. 民主化原则。
3. 个性化原则。
4. 开放化原则。
( 四)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 五) 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七、课外活动价值的开发
( 一) 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 二) 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 三) 课外活动的构建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 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 二) 教育技术发展
1. 视觉教学。
2. 视听教学。
3. 视听传播。
4. 教育技术。
(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1.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 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二、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
( 一) 教学设计
1. 什么是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 二) 教学媒体
1. 媒体与教学媒体。
2. 教学媒体的类型。
3. 教学媒体的发展。
4. 现代教学媒体(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

三、教学资源
( 一)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2. 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 二) 网络教学资源
1. 网络教学资源获取。
2. 社会性软件教育应用( Blog、Wiki、QQ)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 二)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态
1. 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
2. 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3. 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
4. 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 三) 信息化教学环境
1. 多媒体教室。
2. 多媒体网络教室。
( 四) 信息化教学设计
1.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4.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第八部分   时事政治

一、国内和国际大事记
( 一) 国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 二) 国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 三)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
二、国内外重大政治大事件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2 17:02 , Processed in 0.09435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