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40|回复: 0

[资料] 第十三章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7 1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的定义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二)群体的特征
它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其一。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其二,群众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其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人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一)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的定义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正式群体的发展过程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
2.非正式群体对个体影响的决定因素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三)正确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四)班集体一学生的正式群体
1.班集体的含义
班集体是一种按教育管理要求而组织起来的学生正式群体。
2.班集体的特点
(1)是教育系统的一体;(2)组建有强制性;(3)成员水平相仿;(4)有共同目标;(5)教师处于核心地位。
3.班集体的心理功能
(1)满足成员需要;(2)提供社会化机会;(3)比较调节。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2.群体凝聚力的体现方法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3.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寒现的影响
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考@试大\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含义及种类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2.群体规范的形成原因及形成阶段
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美国专家谢里夫的研究表明,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群体规范的负面影响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4.从众现象的原因
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二是个人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
(三)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课堂气氛的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
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第二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
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第三是输入。考$试\大\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第四是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含义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2.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相似性因素:相似度越低,人际关系越容易疏远。
(2)接近性因素:空间距离的接近对发展相互关系能起到促进作用,但要有一定的“度”。
(3)补偿性因素:补偿包括获得别人肯定、同情、勉励、援助等。
(4)仪表因素。
3.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课堂管理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
(2)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竞争的优缺点:适量和适度的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竞争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
价值和创造性。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4 01:28 , Processed in 0.44491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