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数量多,得分也相对容易,如果你恰巧是复习得不太好的那一款,选择题就更不能放过了。
怎样复习 (一) 正确处理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应全面把握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系统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要求。集中精力,找准重点和难点,对相关综合素质知识和教育 教学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 (二) 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 在备考过程中应努力将背景、知识识记和原理理解同方法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准确的记忆,而必要的标识又是深刻理解的前提。 (三) 试题的难度结构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一般为:易占30%,较易占30%,较难占25%,难占15%。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不同的考生都存在不同的难度。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来确定各个能力层次中的难易程度,以便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和应考策略。
“在备考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所取舍。”在这一阶段考生应适当调整 教师资格学习计划,重点在于综合提升以及查漏补缺。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重点突破,打破章节顺序,跨章节挖掘知识点间横向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对于重难点,要学会归纳总结,跨章节做题,打破章节局限。
怎样答题
(一)单选题技巧解读——选择题题型特点 选择题的基本形式是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具有相似性,判断稍有失误就会出错,这是单选题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内容上看,选择题在各个章节均有所涉及,分布较为均匀,其中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模块相对较多,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我们在明确了选择题内容的这种针对性后,在命题方式上,发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
【例】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经过分析,正确回答应是班级教学,而非个别教学、分组教学或者设计教学。
其次,关于对一些所谓“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是选择题在命题方式上又一显著特点。
【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校主要就是进行教学,而教学的主要通过上课来实现,所以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上课,而不是备课、作业的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和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再次,对于一些“第一”“首次”“之最”之类的知识点的考查。
【例】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什么? 答案是《学记》。 (二)单选题技巧解读——解题技巧 掌握了选择题题型特点和命题的基本方式,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1.排除法: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有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一般来说,两个近义的、同义的选项应该直接排除掉。或者,在一个题目中有两个选项的意思是互为对立的,通常出现在观点选择题或者行为判断选择题中,发现有意思互为对立的情况,应该就在这两者中选一个。或者,发现答案中有明显相对立的答案,另外两个选项就可以排除了,答案就在这对立的二者之间。
【例】2015年上半年·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第15题
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型 D.同时型
【解析】选择A选项。在这道题目里面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迅速定位找出一对互为对立的选项,就是C和D ,现在 A和B就可以直接排除了,再看C和D选项一个是同时,一个是继时,依题意选择C选项。
2.“正本清源”法: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不好排除,这时对选项的本义可以回忆思考,能使你摆脱困境。
【例】《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下面的哪一条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选择B选项。解答好这个试题,首先要理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而不能去蒙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这符合启发性原则,故答案为B。
3.联想推理法:选择题的选项如果是年代,就要通过联想推理法解决,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著名事件,有什么杰出人物和思想,然后才能有把握地进行选择。还是以上题的例题为例。如果考生考试时确实不能翻译出该句话的意思,也可以采取联想推理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三个“弗”(即不要),可以推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我们肯定知道“牵”是牵着鼻子的意思,“抑”是抑制的意思,综合推理就知道启发。故答案选B。对有些选择题实在回答不出,可以进行猜测,这也是一种应试能力。实际上命选择题时,出题的人已把猜测的可能性估计在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