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 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 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 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 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 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教师招考公众号 微信ID:jiaoshi_edu
1.请加小编微信:shanxiangfj 2.帮你加入教师招考微信群! 3.名师在线解答你的疑问! 长按二维码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