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152|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看看你都会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8 1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小明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欢乐,这种情感表现是( )。       
A、 美感  
B、 遗憾感  
C、 责任感  
D、 理智感         

【答案】D       
【解析】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筛选选项。A.美感,当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美感。例如,对美好事物和心灵的赞美、歌颂、感叹,对丑陋和粗野行为的蔑视和鞭挞等都属于美感。B.遗憾感,因未完成某事而流露出的遗憾之情,同时,它也不属于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之一。C.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同时,它也不属于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之一。D.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D项与题干的表述最为贴切,故入选。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学生学业评价,其核心特点是( )评价。       
A、 过程性  
B、 发展性  
C、 阶段性  
D、 终结性         

【答案】B       
【解析】考查新课改理念及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学生学业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故B入选。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知与行的矛盾  
B、 外界多种良莠参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 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4.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       
A、 激情  
B、 应激  
C、 心境  
D、 美感         

【答案】B       
【解析】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上三种是情绪,美感是当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美感。美感是一种情感。

5.教案计划后的实施还有必要适当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班上同学的反应  
B、 班上同学的熟练  
C、 班上同学的水平  
D、 班上环境的改变         

【答案】A       
【解析】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A、 激发兴趣  
B、 引起注意  
C、 丰富想象力  
D、 分化概念         

【答案】D       
【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应用变式是为了更好的去理解概念。       

2.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
A、 记忆能力  
B、 创造能力  
C、 运动能力  
D、 社交能力         

【答案】A       
【解析】按能力是否只与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心理学中,一般能力又称基本能力,通常是指那些在各种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也称为智力或知能。特殊能力是指在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计算、音乐绘画、形象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以及某种实际操作相联系的动作体系,如飞行员、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特殊能力。

3.“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 )心理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D、 动机         

【答案】B       
【解析】很容易排出CD。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是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有好、坏、优、劣之分,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如内、外向,情绪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受先天因素影响比较大。所以题干描述为性格。

4.婴儿饿了,就要立刻吃奶,如果不能满足,就要大哭大闹,这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 )。
A、 自我的现实原则  
B、 本我的快乐原则  
C、 本我的现实原则  
D、 超我的完美原则         

【答案】B       
【解析】精神分析学派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追求满足本能的需要,遵循快乐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遵循道德原则;而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根据现实和环境使得本我和超我取得平衡,遵循现实原则。题干当中的婴儿饿了要立刻吃奶,体现了本我的快乐原则。

5.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属于( )。       
A、 美感  
B、 道德感  
C、 理智感  
D、 心境         

【答案】B       
【解析】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感激、爱、憎、背信弃义等属于道德感;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也属于道德感。

1.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主要是指( )。
A、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B、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家长的亲子关系发展  
C、 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校长个人的发展  
D、 有利于评课专家专业技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发展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切实的评价与诊断,帮助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效率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评价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评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找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改进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评判教师的教学过程现状。

2.学校德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其功能包括评定、诊断、( )等。       
A、 协商  
B、 指导  
C、 预测  
D、 治疗         

【答案】B       
【解析】学校德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其功能包括评定、诊断、指导等。

3.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是( )。       
A、 少先队  
B、 劳动童子团  
C、 共产儿童团  
D、 儿童团         

【答案】B       
【解析】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最早的名字是劳动童子团,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10月13日党委托青年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6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4.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 麦克菲尔  
B、 拉斯  
C、 班杜拉  
D、 哈明         

【答案】A       
【解析】A.麦克菲尔。从1967年到1971年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菲尔领导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学生一致认为待人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需要、情感、兴趣的关心,反之就不好。麦克菲尔等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德育系列丛书进行道德教育,形成了体谅德育模式。该项入选。B.拉斯,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C.班杜拉,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D.哈明,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
5.( )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A、 气质  
B、 需要  
C、 动机  
D、 性格         

【答案】D       
【解析】A.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如内、外向,情绪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B.需要,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现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C.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D.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依据题干,该选项入选。
1.关于学生的学习的特点归纳的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  
B、 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  
C、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D、 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答案】B       
【解析】间接经验是指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的成果,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都从获得直接经验开始。那样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长期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必定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故本题选B。

2.知识学习是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的,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模仿  
B、 领会  
C、 巩固  
D、 探究         

【答案】D       
【解析】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一般把知识的学习称作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 知识的理解,又称知识的领会。(2) 知识的保持,又称知识的巩固。(3) 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是指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练习性课题或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也就是新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例如,在数理化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某种概念、原理、法则去解答有关的课题,或从事于有关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在史地教学中,学生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阅读与绘制地图、观测地形、鉴别土壤等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根据已获得的语言、文学知识去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作品的写作技巧、人物或事件的描述等等。所有这些课题的解答都是知识的运用,都是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即新知识的具体化的过程,故模仿也属于知识的运用。

3.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       
A、 言语直观  
B、 形象直观  
C、 感知直观  
D、 表象直观         

【答案】A       
【解析】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4.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
A、 行为系统  
B、 意识特点  
C、 综合心理特征  
D、 品德与修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5.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
A、 卡特尔  
B、 奥尔波特  
C、 霍兰德  
D、 斯坦伯格         

【答案】B       
【解析】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将人格结构中的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卡特尔提出了智力形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社会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研究型、艺术型。他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被归于六种类型中的一种。

1.我国中小学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       
A、 专门的德育课程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和社会实践  
D、 各科教学         

【答案】D       
【解析】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而各科教学中包含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各科目教学,因此选择D。
                                                       
2.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是( )
A、 以讲解、谈话为主  
B、 以榜样示范为主  
C、 以情景感化为主  
D、 以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主         

【答案】A       
【解析】学校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由教师系统传授道德、法律、心理知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而系统传授德育的途径主要采用以讲解、谈话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如说服法,它是一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目的的方法。以榜样示范为主的德育方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以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德育方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3.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A、 注意稳定能力  
B、 注意转移能力  
C、 注意集中能力  
D、 注意分配能力         

【答案】D       
【解析】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教师在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力分配能力,即能关注教学内容,又能关注学生状态                                                               

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一种( )效应       
A、 投射  
B、 定势  
C、 首映效应  
D、 刻板         

【答案】A       
【解析】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的倾向。首因效应即复习刚开始的材料容易记得牢。刻板效应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                                                               
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新课程背景下应有的学生观?( )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C、 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以学习文化为全部任务的人         

【答案】D       
【解析】现代学生观: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1.构成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教学内容  
D、 教学手段         

【答案】A       
【解析】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

2.新课程的转变要求新的教学观与之相适应,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是:( )。
A、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B、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C、 教学是课程付出和服从的过程
D、 教学是课程实行和验收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现代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结合选项可知B选项正确。       

3.“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榜样示范法  
B、 陶冶教育法  
C、 自我教育法  
D、 品德评定法         

【答案】B       
【解析】“春风化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属于陶冶教育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自我教育法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品德评价法        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中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        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 桥梁作用  
B、 关键作用  
C、 主导作用  
D、 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

5.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 )。       
A、 遗忘曲线  
B、 记忆回溯  
C、 倒摄抑制  
D、 高原现象         

【答案】D       
【解析】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倒摄抑制是指后面所学知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干扰作用。
1.( )是人格心理特征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A、 气质  
B、 能力  
C、 兴趣  
D、 性格         

【答案】D       
【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 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

2.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       
A、 说理教育法  
B、 陶冶教育法  
C、 实际锻炼法  
D、 榜样示范法         

【答案】D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说理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3.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教育珐  
C、 道德叙事法  
D、 交往实践法         

【答案】A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最基本的方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道德叙事法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描述道德故事,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4.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A、 生存功能  
B、 发展功能  
C、 享用功能  
D、 自主功能         

【答案】C       
【解析】德育的个体功能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享用功能是最高境界。发展性功能是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享用性功能是指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5.中小学最为常用的教学原则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答案】C       
【解析】①直观性原则是中小学教学最为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直观性原则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③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④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 各学科教学  
B、 政治课  
C、 班主任工作  
D、 共青团活动         

【答案】A       
【解析】德育途径是指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遵循科学的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而采取的某种德育实施形式。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途径有:(1)各科教学:各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3)少先队教育。(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5)心理咨询。                                                               

2.人格的核心是( )。       
A、 能力
B、 智力  
C、 性格  
D、 气质         

【答案】C       
【解析】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不同,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3.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叫:( )。       
A、 高原现象  
B、 地板现象  
C、 瓶颈现象  
D、 起伏现象         

【答案】A       
【解析】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4.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的一项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

5.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 )。
A、 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B、 确定练习目标  
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D、 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答案】B       
【解析】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明确的练习目的可以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热情,提高其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练习经常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1.世界上第一个倡导“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  
B、 柏拉图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夸美纽斯是提倡循序渐进、直观性和遵循自然原则。柏拉图是启发性原则和遵循自然原则。赫尔巴特是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具体的了解知识,因此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体现是( )规律
A、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辩证统一  
B、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  
C、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辩证统一  
D、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         

【答案】C       
【解析】ABCD四个选项为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教学具有教育性主要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同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诸阶段中,作为中心环节的是( )。
A、 激发学习兴趣  
B、 感知课程内容  
C、 理解课程内容  
D、 应用知识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引起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属于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主要环节。所以理解课程内容是中心环节。

5.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理论是( )。
A、 选拔性评价  
B、 发展性评价  
C、 甄别性评价  
D、 定量化评价         

【答案】B       
【解析】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选拔性评价已基本上被摒弃。定量化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如: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

1.一般而言,成熟的歌手能够用吉他自弹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       
A、 注意的稳定性  
B、 注意的分配  
C、 注意的集中  
D、 注意的转移         

【答案】B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实践和实验表明:人是可以“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的。成熟的吉他手边弹边唱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有些人注意的稳定性很好,如外科医生,他可以长达数小时连续地做一个手术。注意本身就是集中的表现。

2.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 )。
A、 情感  
B、 注意  
C、 意志  
D、 认识         

【答案】B
【解析】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3.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 )的主要途径。
A、 文化知识教育  
B、 思想政治教育  
C、 行为习惯养成  
D、 集体生活教育  

【答案】B
【解析】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4.在中小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 班主任  
B、 团队建设  
C、 教学活动  
D、 社会实践活动  

【答案】C
【解析】德育的途径有各科教学、班级和学校活动、少先队教育、家长和校外工作、心理咨询。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选C。

5.教学要尽量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需要遵循( )。
A、 系统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答案】D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经过教师合理的启发和引导,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1.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安静型的人,其气质类型是(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抑郁质  
D、 粘液质         

【答案】D       
【解析】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抑郁质: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主要辨析粘液质和抑郁质。粘液质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抑郁质显著特点是敏感、多疑、忧郁。                                                               

2.如果一名8岁儿童的智商分数为125,那么他的智力年龄是( )岁。
A、 8  
B、 10  
C、 9  
D、 12         

【答案】B
【解析】根据斯坦福——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的比值来反应智商,其计算公式为:IQ=(MA/CA)×100 可得。

3.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并较多依赖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是( )。       
A、 流体智力  
B、 晶体智力  
C、 模仿智力  
D、 创造能力         

【答案】A       
【解析】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模仿智力指儿童对成人行为模仿的能力。                                                               

4.看电视剧时心情会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表现学生的情绪是(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焦虑         

【答案】B       
【解析】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随着电视情节的转换而变换心情是一种短暂的但强烈的感受。看电视剧时心情会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属于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选激情。

5.“学生参加考试有时会怯场、新教师上讲台时往往表现得很慌乱”,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理智         

【答案】C       
【解析】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考试与第一次上讲台都是一种突发事件,是一种与平时生活状态不同的情境。符合应激的定义: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1.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 )。       
A、 合作模式  
B、 平等模式  
C、 管理模式  
D、 授受模式         

【答案】B       
【解析】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2.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 )而提出来的。       
A、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C、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相对应的提出了知行统一的原则。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因此强调德育要在活动中进行。德育过程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长期反复的结果。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什么原则?( )。
A、 启发性  
B、 因材施教  
C、 直观性  
D、 导向性         

【答案】B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感知知识  
B、 理解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包括五个基本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效果阶段。其中理解知识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和理解。

5.用来测量能力的最普遍方法是( )。       
A、 评定法  
B、 实验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答案】C       
【解析】实验法是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社会过程中了解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选C。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评定法中运用最广的是等级评定法,它是最容易操作和普遍应用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方法的操作形式是,给出不同等级的定义和描述,然后针对每一个评价要素或绩效指标按照给定的等级进行评估,最后再给出总的评价。

1.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校正属于( )。
A、 教师主导取向  
B、 学生自学取向  
C、 形式型策略  
D、 方法型策略         

【答案】A       
【解析】系统讲解教材明显是教师主导下教学。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 认识活动  
B、 实践活动  
C、 交往活动  
D、 课堂活动         

【答案】A       
【解析】一般来说,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本质有三种认识:第一种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第二种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第三种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我国传统观点认为是认识活动。

3.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熏陶学生以培养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
A、 品德评价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法         

【答案】D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守则、德育要求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 选修课程  
B、 地方课程  
C、 实践课程  
D、 必修课程         

【答案】D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因此排除选项A。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排除选项B。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具有实践课程的倾向,但不属于实践课程,排除选项C。

5.“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
A、 智育过程  
B、 德育过程  
C、 心理咨询  
D、 教育学生  

【答案】B       
【解析】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智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1.多血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 强、平衡、灵活  
B、 强、不平衡  
C、 强、平衡、不灵活  
D、 弱、灵活         

【答案】A       
【解析】胆汁质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特点为强、不平衡;多血质为强、平衡、灵活;黏液质为强、平衡、不灵活;抑郁质为弱。

2.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提出“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这体现了教学的( )       
A、 启发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D       
【解析】“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是指在读书的过程没有弄懂前面的知识,就不要急着追求理解后面的知识。强调了循序渐进性。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3.下列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 注意力  
B、 动机  
C、 情感  
D、 意志         

【答案】A       
【解析】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BCD选项均为非智力因素。                                                               

4.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在( )
A、 开始和结尾部分  
B、 中间部分  
C、 不一定  
D、 都一样         

【答案】A       
【解析】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在开始和结尾,因为它们只受到单一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而中间材料受到的是双重抑制,所以容易忘记。

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 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答案】C       
【解析】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启发性原则没有关系。       

1.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 )这一基本规律中。       
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 教师主导主体作用相统一  
C、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D、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答案】D       
【解析】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也被称为教育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也被称为间接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也被称为发展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也被称为双边性规律。

2.个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是(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意识         

【答案】C       
【解析】意识不属于个性特征,因此排除,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勤劳或懒惰、诚实或狡猾、勇敢或懦弱、谦虚或骄傲等都是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描述。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3.人的注意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指的是( )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稳定         

【答案】D       
【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对象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度。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因此本题选D。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例如,教师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学生边听课,边观看,边作笔记。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 )
A、 课前预习  
B、 课堂学习  
C、 课后复习  
D、 课后作业         

【答案】B       
【解析】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是学生集中获得新知的主要形式。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它会影响课堂上的听课效果,课后复习是为了巩固新知,也是不可或缺的形式。

5.比较好的家庭教养模式是( )       
A、 权威型和专断型  
B、 权威型和民主型  
C、 权威型和放任型  
D、 权威型和体验型         

【答案】B       
【解析】
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是指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是指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价值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此外,在有的教材上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在这四种类型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好的,它会使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协作性,孩子常表现出直爽、快乐和善于交往的特点。因此本题选B。                               
1.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她应该属于( )气质类型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答案】C       
【解析】本题中描述的特征属于粘液性气质类型的特征。粘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情绪兴奋性低,内向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具有稳定性。粘液质的学生安静稳重,交往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善于忍耐,沉着坚定;做事不够灵活,因循守旧。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2.在安静的教室里,一位同学的铅笔盒突然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向他望去,这种现象是( )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答案】A       
【解析】无意注意是实现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本题中突然出现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属于无意注意。

3.按照顺序,观察、计算、骑车、做广播体操分别属于( )       
A、 特殊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操纵型运动技能,徒手型运动技能
B、 特殊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徒手型运动技能,操纵型运动技能
C、 一般智力技能,特殊智力技能,徒手型运动技能,操纵型运动技能
D、 一般智力技能,特殊智力技能,操纵型运动技能,徒手型运动技能         

【答案】D       
【解析】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的区分标准是看智力的应用领域的宽窄,在所有的认知活动中都能用到的属于一般智力,比如观察、记忆等;只有在特殊的领域才能用到的属于特殊智力,比如言语能力、计算能力、绘画能力等等。徒手型运动与操纵型运动技能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器械。按以上分析,本题选D。

4.教师通过操行评定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属于( )       
A、 说理教育法  
B、 陶冶教育法  
C、 品德评价法  
D、 品德修养指导法         

【答案】C
【解析】教师通过操行评定来进行德育教育,这是一种通过评价的方法进行的德育,属于品德评价法。

5.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他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       
A、 教师的主导教学  
B、 独立完成作业  
C、 家庭作业  
D、 个别课堂练习         

【答案】A       
【解析】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在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动觉控制开始起主导作用。       
A、 操作模仿  
B、 操作整合  
C、 操作熟练  
D、 操作定向  

【答案】C       
【解析】动觉主要是由身体的肌肉对于运动的觉知,当动作技能达到熟练以后,对于动作的觉察由外部的视觉开始转向内部的动觉占主导。

2.人类基本的情绪分类是( )。       
A、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B、 快乐,悲哀,愤怒,妒忌  
C、 心境,激情,应激  
D、 快乐,悲哀,愤怒,愧疚         

【答案】A       
【解析】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他们与基本需要相关,常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3.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其中,( )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如语文中的句子规则,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       
A、 策略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陈述性知识  
D、 实用性知识         

【答案】B       
【解析】A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B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C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4.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 )特点。       
A、 教育性  
B、 指导性  
C、 间接性  
D、 交往性         

【答案】C       
【解析】A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B指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C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D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5.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 )的联系。       
A、 主观  
B、 客观  
C、 偶然  
D、 不稳定         

【答案】B       
【解析】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根据客观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原则,教学规律贯穿与整个教学之中。

1.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D       
【解析】(一)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二)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三)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四)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故选D。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答案】D       
【解析】(一)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巩固性原则。(二)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下列不属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       
A、 自主学习  
B、 合作学习  
C、 接受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C       
【解析】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由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转向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由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的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主动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符合以上对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要求的学习方式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指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相对于其他学习它更加强调教师的传授。故可以选出答案C。

4.科学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需遵循的原则是( )。
A、 随机组合;自主选择  
B、 资源组合;男女搭配  
C、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D、 组织分配;优势互补         

【答案】C       
【解析】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答案】D       
【解析】(一)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巩固性原则。(二)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有些教师采用行为记分的方法来约束和指导学生,这种德育方法是(  )。
A、 品德评价法  
B、 榜样示范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实际锻炼法         

【答案】A       
【解析】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中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做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符合题意,故选A;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必须注重个体认识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模式是(  )。       
A、 认知模式  
B、 体谅模式  
C、 社会模仿模式  
D、 价值澄清模式         

【答案】A       
【解析】认知模式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故本题选A;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社会模仿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3.从获取经验的性质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  )为主。       
A、 直接经验  
B、 间接经验  
C、 感性知识  
D、 理性知识         

【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故本题选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谓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所谓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4.王老师通过雷锋乐于助人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这种方法是(  )。       
A、 说理教育  
B、 榜样示范  
C、 陶冶教育  
D、 指导自我教育         

【答案】B       
【解析】(一)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王老师通过雷锋的事迹教育学生,属于榜样法的典例。故选B。(二)说理教育,即德育的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三)陶冶教育,即德育的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四)指导自我教育,即在班主任的激发和引导下        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行为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  ) 来实现。
A、 间接经验  
B、 直接经验  
C、 生产经验  
D、 生活经验         

【答案】A       
【解析】(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可避免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的掌握大量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故选择A。(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等方式。(三)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类信息是对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社会经验类信息的逻辑性的总结概括。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社会经验类信息是科学文化知识类信息的基础。故CD可排除。

1.多元智能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斯金纳  
B、 加德纳  
C、 布鲁纳  
D、 德雷克斯         

【答案】B       
【解析】多元智力理论是加德纳提出,斯金纳提出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德雷克斯是行为心理学家,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纪律,教育学生对其自身的行为负责,因此选B。

2.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过程是( )       
A、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  
C、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生理自我         

【答案】C       
【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生理自我,即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第二,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社会自我开始发展,到少年期基本成熟。第三,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时间段看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是选项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ABD顺序不正确。

3.教师在直观教学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A、 激发兴趣  
B、 引发注意  
C、 区分本质  
D、 丰富想象         

【答案】C       
【解析】变式方法,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一个事物,但是保持其本质特征不变,而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因此变式的目的就是区分本质。

4.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对同一函数公式展示了多种题目形式与解题过程,这属于( )。       
A、 直观教学  
B、 启发教学  
C、 概括教学  
D、 变式教学         

【答案】D
【解析】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故选D;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概括教学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        从而形成一个日常概念或者科学概念。

5.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 内容改革  
B、 课程改革  
C、 方法改革  
D、 途径改革         

【答案】B       
【解析】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内容深层次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涉及到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问题,本题选B;其他选项均属于干扰项,排除。
1.( )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A、 学不躐等  
B、 各因其才  
C、 人不知而不愠  
D、 开而弗达         

【答案】D       
【解析】“开而弗达”是《学记》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句话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此正确选项是D。A学不躐等的意思是指学习应该循序渐进;B各因其才是因材施教的意思;C人不知而不愠是指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       

2.“多关心,少批评”行动原理的代表人物是( )。       
A、 罗杰斯  
B、 魏书生  
C、 德雷克斯  
D、 麦克菲尔         

【答案】D       
【解析】德育的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是彼得?麦克菲尔,他坚持性善论,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天赋,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关心儿童,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故此题选D。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魏书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主张自强和创新。德雷克斯是行为心理学家,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纪律,教育学生对其自身的行为负责。故ABC不符合题意。                                                               

3.“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这是一种( )
A、 德育基本规律  
B、 德育基本途径  
C、 德育主要方法  
D、 德育主要原则         

【答案】C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陶冶法的含义,是属于德育的方法之一。故选C。AD明显错误。注意区分B和C选项。德育的基本途径指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4.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
A、 选拔功能  
B、 甄别功能  
C、 鉴定功能  
D、 激励功能         

【答案】D       
【解析】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排除ABC三个选项,应选D。

5.无论是德育内容还是德育方法,其切入点都是( )       
A、 学生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  
B、 严格要求  
C、 学生科学世界存在的问题  
D、 学习榜样行为         

【答案】A       
【解析】无论是德育内容的选择还是德育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排除C        严格要求和学习榜样行为只是德育方法中一小部分因此不选BD,正确选项为A。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22:08 , Processed in 0.18114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