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91|回复: 0

[体育] 教师招聘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7 11: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3、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4、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5、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 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6、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7、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8、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9、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标准》要求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10、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11、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种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方法,掌握和应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12、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具体目标:对课程总目标在五个方面和四个水平进行的细化和分解,以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各个方面相应水平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标准》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五个方面的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了四级学习水平。水平一相当于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7~9年级。
14、新兴运动类项目:《标准》中的新兴运动类项目是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15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6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7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20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1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2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3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24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
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25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26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27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28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29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3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31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32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33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34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35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6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37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38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39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40、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41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42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43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44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
45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46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47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48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49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50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51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52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53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54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
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55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56、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57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8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59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60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61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62、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冬季长跑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与落实“全国亿万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精神,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成为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受益,走出教室跑向操场
63、一个模块18学时,必修(田径、健康教育专题系列2分,选修9分,共11个学分。
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七个系列。一个模块一般为18学时,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高中三年中修满 11个学分(含田径类项目系列必修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修1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1.必修必选2学分36学时。田径运动项目系列、《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列
2.必修选项9学分162学时。
3.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18学时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
64、运动处方:是指符合个人状况所制定的运动程序    参看体育与健康教材12~13页。
65、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有氧运动也叫做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的好处是: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到5次。通过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
而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要是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一些,可以到健身房去参加无氧运动。不过,在锻炼的时候,最好听从教练的指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您先进行力量训练,第二天再进行心肺功能训练, 每周保证三天的运动量,那么,您体内的脂肪就会被有效地转化为能量供肌肉进行锻炼, 同时又能增加新陈代谢和增强肌肉耐力。这种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会让您真正拥有既健康又健美的体型。
交替运动运动专家指出,经常进行交替运动,能使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交替进行锻炼,是自我保健的一种好方法。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交替。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将无氧运动(一般指举重、百米短跑等剧烈运动)与有氧运动(一般指散步、太极拳、慢跑、骑车等缓慢柔和的运动)相结合。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8 18:54 , Processed in 0.10482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