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很多地区的同学正在备战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说课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见的考试形式之一。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说课稿:《找最大公因数》,如果你抽到这个题目,会怎么说呢?
《找最大公因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中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 (三)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 经验,本节课的难点是: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本节课中,我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新知,更能锻炼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形成概念 因为学生已经能够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 首先请大家找出12和18 的所有因数,这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难。接下来引导大家观察12和18 的因数,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12的、18的、12和18共有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进而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找最大公约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代表回答: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请大家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第2小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绪,联系实际,对刚刚弄清的知识及时强化。 提出生活问题:面包店的师傅制作了18个巧克力蛋挞,24个草莓蛋挞。面点师傅现在要把这两种糕点分别装到包装盒里摆到柜台上出售,每一盒数目相同,而且没有剩余。你知道都可以几个装一盒吗?哪种最实用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通过本题目,进一步强化新知。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总结概括能力。采用这种小结的方式,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助于老师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 独立完成教材中第46页第5题,写出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这样的作业能有效巩固本节课新知,并为后面学习约分的内容作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的因数有:1,2,3,4,6,12 18的因数有:1,2,3,6,9,18 12和18公有的因数有:1,2,3,6 12和18的最大因数是6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我对板书设计进行简要说明:这是本节课的板书,布局合理,内容洗练,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