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新教材如何回答“吕叔湘之问” 时事评论背景: 期待翻开新课本的孩子们,能够在教学改革的新风中爱上中国文化、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 临近开学,有关新教材的讨论格外引人注目。从9月1日起,全国数百万就读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将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现行的“人教版” “粤教版” “苏教版”等版本教材将逐步被取代,德育、历史和语文3个科目最终将实行统编。
时事评论观点: 各方声音,尤以对语文教材的关注和讨论最多。如将原来小学一年级新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方式改为先进行汉字教学,一个月后再识拼音的方式是否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颠覆,选文篇目的变化以及古诗文比重大幅增加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等。 对于教材的普遍关注,折射出的正是社会对于教育手段科学性的高度期待。而对于编写教材的人来说,选用什么篇目,既要兼顾经典性、可读性,还要考虑文体、篇幅、深浅,是否适合特定年级教学的需要;既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要贯穿“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润物无声地融入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最后还要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教材绝不是简单的美文汇编,每一次改编,都无异于对全社会教育理念的一次冲刷。 一年级语文教学拼音和识字孰先孰后的问题,看似只是顺序的先后,实则是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效能问题。调查发现,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立即学拼音难度大,容易损伤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开篇是“天、地、人、你 我、他”,接着是“金、木、水、火、土”,目的就是要孩子们建立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其背后的深意在于,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而非目的,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于认字读书的兴趣。 新教材的课文选篇中保留了以往多版教材当中的经典课文,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减少。同时,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体裁也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均有收录。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兼顾时代性的同时偏重经典和传统,旨在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打好底子,奠定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如何检验和评价一本教材的优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素养与能力肯定是重要维度。记得在30多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在一次会议上批评语文教学内容少、进度慢、效果差、费时多。如今30多年过去了,综合性学习、“翻转课堂”、多媒体普及运用,手段越来越丰富,但“少慢差费”问题依然未能根除,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也并不显著,其根源就在于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够,对于语文、对于读书的兴趣没有被根本激发。 这次新教材的编写,在以往语文教学多偏重精读的基础上,引导一线教学重视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同时在小学一年级增设《和大人一起读》板块,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设置课外阅读延伸,初中加强“名著选读”,就是力求改变目前很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的现状,努力牵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教材的编写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更需要寻求最大的社会共识。回答“吕叔湘之问”,离不开各方尊重、理解并用好新教材,并在广大教师和家长的使用和建议中,不断调整完善教学改革。不久就要开学,期待翻开新课本的孩子们,能够在教学改革的新风中爱上中国文化、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 2017年8月:租房的美好时代要靠改革护航时事评论背景: 无论是推出共有产权住房还是推行租购同权,保障权利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做大房屋以外的公共产品。 一个全新的租房时代,或许正在加速到来。住建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已经满月,广州、成都等9城市先后公布方案。一时间,租购同权成为无数怀揣住有所居梦想的中国人谈论的焦点。
时事评论观点: 长期以来,国内住宅市场一直行进在“重售轻租”的轨道上。租房市场不规范、房源远低于需求、租屋质量整体不高,承租人选择本就有限,同时,黑中介频频现身,房主和租户都处于信息和交易不对称的弱势。“出租屋内安放不下青春”的故事,每每成为奋斗者前进的羁绊,而房子上附加的各种发展权利,更令很多本意坚持租房者被迫买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到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已经成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各方共识。从理论上说,买房不是刚需,居住才是刚需。但为何“宁买房不租房”会成为很多人的逻辑?这说到底还是权利的逻辑:人们不仅在买“产”,也在买“权”。对物权之上的受教育权、养老保障、医疗等权利的需求,有时比居住本身还强烈。越是人口流动大、业态更新快的城市,这个问题越紧迫。以租购同权为特色的房屋租赁市场改革,正是抓住了这一深层次的需求,尝试实现租屋供给不足和租屋赋权不足的双重解铃。 很多国家都经过类似的发展阶段。不断走高的房价和不断升高的空置率,本质上是市场快速发展的产物。但作为最大的民生关切,尽管经适房、公租房、廉租房政策在各地稳步推行,公众对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期待并没有减弱。缓解租房之痛,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购房需求,更可给人民发展带去更多可能性。目前各地的方案大多还在调整,这个期间,倾听民意、直面问题最为关键。从期待国企成为掌握房源的“大房东”,做大总量、优化供给的建议,再到让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一揽子扶持政策措施向租房市场倾斜,政府切实担责、做好服务的方向越来越清晰。 对于改革者来说,提升民众获得感,是最大的目的。广州租购同权政策发布没多久,学位房成交就降了三成,政策影响预期的效果已经显现。但公众的担忧也随之而起,租购同权会不会引发房租暴涨?政府有无控制超出市场预期价格的手段?毕竟,赋权意味着价值提升,竞价者就会纷至沓来,有人甚至已经想到:如果出现一房二租,一方只租房屋居住权,一方只要租屋上的“学位”,问题该如何防范?小区适龄入学儿童如果因为新政短时间快速增加,学校又该如何应对?民众发展阶段不同,获得感也是复杂的,要想取得最大公约数,还需要把政策细节放置在具体的执行情境中仔细审视,不能少了事前的细致模拟和计量,也考验着事后的精准执行。 租购同权其实是一次分蛋糕的改革,如果优质资源的蛋糕尺寸不做大,权利就会被稀释,涨价的浪潮就在所难免。这反过来可能影响到租房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推出共有产权住房还是推行租购同权,保障权利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做大房屋以外的公共产品。 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购租并举、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如何把可能出现的“权利冲突”变为“利益共享”,如何因地制宜做大居民公共服务的总蛋糕,都是护航租房美好时代必须付出的努力。开弓没有回头箭,一种更加可持续的住房制度、一种人民共享的居住观念,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成为改革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