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35|回复: 0

[资料] 教育学必考的3“子”,你都记熟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子”,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理论、著作必然会成为教育学中的重要考点,本文囊括了与三位大家相关的所有知识点,绝对值得收藏!
孔子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有关教育的文献。

孔子的相关思想一直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现总结如下:
1孔子与《论语》
我们应知道,《论语》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所写。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题目中会在这里设置考点。另外,关于孔子本人,也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比如陕西在2013年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大师是( B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另外,湖北在2008年也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的办学形式是(   A)
A.私学   
B.公学   
C.书院   
D.官学

关于《论语》这本书,考查方式主要是与《学记》进行区分。《论语》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而《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注意区分下面两道题:

河南,2008)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文献是:(  A )
A.论语
B.学记
C.师说
D扎记

河南,2009)我国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第一题是问教育文献,就是涉及到教育的材料,选A《论语》,第二题问教育专著,是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选A《学记》。

2孔子的思想(1)基本出处考查
孔子的相关思想在论语中有所反映。在相关考题中主要以判断某些观点是否出自论语或是否是孔子的观点的方式考查。见下列题目:

福建,20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于中国古代的( A  )。
A.《论语》  
B.《礼记》  
C.《学记》  
D.《孟子》

(福建,200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 (C)。
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福建,2010)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江苏,200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白话文是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C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四川,201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出自( B)
A.《学记》
B.《论语》
C.《离骚》
D.《师说》

以上题目,均为孔子的思想,均出自《论语》。考生应该知道上述观点出自《论语》。

(2)孔子思想的考查
①孔丘提倡“有教无类”
作为办学方针,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关考题如下:

湖南,201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辽宁,2013)孔子是教育平等的首创者,针对这一想法,他的论述为( B)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性相近,习相远  
D.紧于未发

②孔丘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六艺”之名,但对所授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分科课程的雏形。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考查方式如下: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④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应注意区分。

⑤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例:

广州,201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强调( B   )
A.学习者的主管能动性            
B.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C.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D.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统一

⑥社会本位论
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⑦关于教学过程
孔子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见下面真题:

(河南,2013)认为教育过程是学-思-行的教育者是(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孟子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孟子”的常考知识点。
1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所提出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考试重点,考生要记住。

2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另外孟子还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4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社会分工与教育
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的常考知识点如下: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礼”来约束。

2 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也使选择题常考点。

3环境决定论
荀子有一句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者过度强调了环境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考试中常考这句,就以“环境决定论”来考察。

4“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5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我知道,今天的内容较多,但如果你都记下来了,相信你得到的不会只有高分,还有从大家们的思想中得到的对人生更通透的认识!借用孔子的名言以作今天的结尾。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7-4 17:36 , Processed in 0.11961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