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时机,适度把握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唾沫横飞,学生听的两眼发直,课堂死气沉沉;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一大波问题在靠近”学生晕晕乎乎的回答,毫无重点,一团浆糊。问题的设置要突出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达到师的问引发思考,深刻犀利,生的答,深入透彻,水到渠成,实现学习的迁移。 二、抓大放小,目标明确 有些老师出发点是好的,想着循循善诱,故意将问题掰开揉碎,这样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比如有老师会这样问“你见过小动物们?”“那么你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兔子吗?”“兔子的长长的耳朵和一蹦一跳的你更喜欢哪一点呢?”这样的一连串问题不仅不能对课堂有任何推进作用,还会束缚学生思维,让学生变成回答“是”和“不是”的机器。不如将问题直接变为“同学们都喜欢什么动物呀,它们有什么特点?”像这样相对开放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老师由于害怕问题太琐碎,于是干脆提一些大而化之的问题:“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结果学生就直观的说“看到了兔子在跑步”“乌龟在赛跑”“小鸟在唱歌”“开运动会”……。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的思维直接将课堂进程带跑偏了。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必须是教师主导的。所以,提问既要开放,又要有针对性,可以引导学生朝向我们的既定教学目标前进。 三、注意倾听,及时指导 问题设置也应该符合所教学生的目前知识储备、认知状态,若过难,学生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也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着给予解释与引导,教师应学会等待,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适当的留白也是保持课堂节奏的重要一项。课堂是师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问。教师的一个轻易否定,就可能泼灭了一朵思维的火花。在试讲设计的时候如若有这样的“教学小插曲”也不失为一个亮点。 四、多元评价,积极鼓励 学生回答完了,正是急于得到老师的认可,切不可置之不理直接跳入到下一个环境。评价以积极鼓励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很多老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好”“很好”“非常好”,太过于敷衍。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针对问题设置一些针对性的评价,更显用心,特别是在重点环节,设置错误回答及评价纠错,更是加分的神来之笔。 考生在试讲的时候,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太假、太浮夸、太不走心就是因为不能够想象真的有学生存在的场景,不能真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课堂。所以上述所讲的提问、倾听、预设学生答案都应该建立在真的在思考如何能教会学生,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的基础上研究。我们在准备试讲的时候应该预设有学生存在的课堂场景,把一堂演示课演真,演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