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1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名词解释 ps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体。 2.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 、教育性、历史性 3.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二、教育制度的类型 理性化程度:显性教育制度、隐性教育制度 涵盖范围大小:宏观教育制度、中观教育制度、微观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1、前制度化教育: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及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我国兴起时间,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特征: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3、非制度化教育:理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核心思想: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力奇的非学校化主张 重要体现: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四、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依据教育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ps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体。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根本体现,三个基本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注意与教育目的的比较)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一、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 西欧的双轨制:法国、前西德、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 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 3、 苏联分支型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二、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教育阶段)。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和类型 结构:层次结构上: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上: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类型: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枝型学制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 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中长期规划》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
Ps:《中长期……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有:择校问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殊教育问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
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 一、 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 1概念:指的是教育系统的组织制度,包括教育组织机构以及协调这些组织机构的相互关系的规范。 2.组成: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A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分为中央集权制(我国)、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B 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C按教育管理决策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分为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我国现有教育行政体制: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三 、我国现有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与方向 1、 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 2、 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3、 实行校政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4、 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三、 校长负责制-----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 概念:也称一长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权力:办学自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 成效:1、它理顺了学校里的党政关系,保证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在学校的贯彻 2、使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积弊:1、制造出了权力中心 2、法律建制不全,内控无力 3、管理机制僵化 4、民主思想和民主机制的长期缺乏
四、 我国现有学校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领导下的“两处一室”或“三处一室”的行政性组织机构被进一步确定。 两处:教导处、总务处 三处: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 一室:校长室
五、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1、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 2、 ····················,还要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 3、 ······,要注意理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4、 ·····,要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
第四节 学校与校园文化 一学校的概念与性质 1、 概念: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2、 性质:A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B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组织 C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组织 D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E学校具有民族性 F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二、 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1、 学校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A国外:青年之家 B我国:成均、庠 2、 学校的产生 A国外: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 B我国:夏朝(无证),商朝(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
三、 学校文化 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功能: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 组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四、 校园文化 1.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名词解释
2.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3.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重点突破策略 5)分步推进策略
·····)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