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75|回复: 0

[资料] 2018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完整版(最全-看后必过)|第五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1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五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概念: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一词最早在我国于唐宋期间出现。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
1.课程即学科,六艺   2.课程即学习经验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目标  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5、课程即活动或者进程

三、课程类型
1.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六艺)、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杜威)
2.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3.对学生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选修课程
4.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公开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

一、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 主要理论观点:大教学论、大课程论、独立论、整合论
2. 区别: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侧重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是指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侧重怎么教的问题
3.联系:他们存在统一的基础,二者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具有内在联系。

二、 课程理论流派
1. 活动课程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美国,杜威。
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 要素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美国,巴格莱,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主要观点:
A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利益;
B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C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 结构课程论:结构课程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美国,布鲁纳
基本主张:结构课程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结构课程与活动课程比较
结构课程的特点:学问化、专业化、结构化
活动课程的特点: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伸缩性、心理学
两种课程是相对立的一种课程论。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六、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Ps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积累的丰富知识中精选出来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 概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三部分组成。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作用、意义:
   1.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科书
1.概念: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   

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第四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主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a.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
b.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条件性…

c.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原则和理念
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特别关注几种课程资源(理解):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师、学生、教学过程。

五、课程资源利用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
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
3.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A “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B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C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D“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E 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F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G 国家课程的补充 H同一目标的追求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4. 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合作开发、课题研究与实验、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5.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A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B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C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D 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E 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6.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7.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 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


···Ps:
1.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七、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1.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必修课程,小学3年纪开始设置,每周3课时)
2.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4.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第五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二)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A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B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C 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D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滕豪斯(英国)的过程模式
3.情境模式:斯基尔贝克、劳顿

二、课程实施
(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2.学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A 校长的作用
B教师的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六节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第七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二、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


三、课程评价对象:课程方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
   Ps泰勒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

四、课程评价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 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
3.按照评价基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4. .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 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

(二)鉴定水平的功能。(三)选拔淘汰的功能。

六、★★(五)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 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 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5.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 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8 16:46 , Processed in 0.09227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