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50|回复: 0

[资料] 2018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完整版(最全-看后必过)|第七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9 1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七章    学校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 德育与思想品德
1. 德育的含义
(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名词解释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德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特点
2. 思想品德
品德是个体内在的品质,道德是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是个体外在的社会要求。
品德基本因素:受教育者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 ………学生健康成长特殊要求(学生层面)。
3.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保证
三.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四、德育目标
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五、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六、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c.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
d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
   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e.讲科学,不迷信;
   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四、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三观。
   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七、德育 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德育内容……分为三大类:政治教育、思想……、道德……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马列主义教育环境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对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本质:造就道德主体或者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基本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体现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的关系)。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一)概念: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马卡连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
要求:a.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b.………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c.………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4.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要求: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5. 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b.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6. 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求a.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b.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活动;
    c.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8.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a.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理论、客观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
    b.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c.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9.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基本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a.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b.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c.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第三节   德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德育的组织形式
    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又称德育途径。
1. 各科教学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最经常、最有效)
2. 少先队、学生会的活动
····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队会。包括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少先队活动的主体是少年儿童。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等。
3.课外、校外活动
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学科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课外、校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形式)和个别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方法
(一)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方法
1.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分为两大类:A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理的方式,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
            B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参观、访问、调查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运用要求:A创设良好的情境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三)德育新方法:利益调节法、情感激励法、无意识教育法、登门槛技术法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坚持知行统一,探索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道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5.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三)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 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 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3. 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
4. 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c.建立德育基地;d.创办业余党校。
第四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
   概念: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一、经典模式
1.认知模式
   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2.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教育学家 彼得.麦克费尔 提出。
3.社会模仿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美国的 班杜拉 创立的
4.价值澄清模式美国 ;拉斯、哈名、西蒙 等。
5.社会行动模式:纽曼开发的。
6.集体教育模式:苏联,马卡连柯
二、一般模式
1.对话德育模式  :孔子
2.“班组串换”的德育模式
3.“欣赏型德育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
基本原理:A德育内容与过程的审美化处理,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B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建。师表美:表美、道美、风格美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8 16:26 , Processed in 0.1341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