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的功能( 重点指数:2星, 常考题型:选择题)
(1)维持功能 在课堂 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 (3)发展功能 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重点指数:3星,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在支持、保护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的同时,还要对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给予教育、引导和改造,必要时予以惩罚。 课堂纪律的分类( 重点指数:2星, 常考题型:选择题)
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刚入学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其课堂纪律主要是由教师制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开始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对老师促成纪律的要求降低。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4)任务促成的纪律 主要是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例如小测验、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重点指数:2星, 常考题型:选择题)
(1)反抗行为阶段 4-5岁,拒绝遵循指示,教师需大量注意。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5-7岁,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行为后果,关心奖惩。 (3)人际纪律阶段 中学生,为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 (4)自我约束阶段 自觉遵守纪律,自我约束。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重点指数:3星, 常考题型:选择题)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 重点指数:3星,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 (4)言语提醒 、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本节思维导图看着导图,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
课后练习
1. 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和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的发展的那个阶段?( ) A. 自我服务行为 B. 人际纪律 C. 自我约束 D. 反抗行为 答案:B 解析:课堂纪律发展的四个阶段1:拒不服从的表现——最低的阶段:用权威使其改正。阶段2:自私自利的表现——奖励与惩罚的阶段:这里面有什么是给我的?阶段3:人际关系表现。人际交往阶段:“我怎样才能让你高兴?”阶段4:自我管理。社会秩序阶段:“我表现良好,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因此题干中反映的是人际关系阶段。 2.对其他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事,这表明其课堂纪律的类型属于( ) A. 集体促成的规律 B. 教师促成的规律 C. 任务促成的规律 D. 自我促成的规律 答案:A 解析:个体在做出决定或者判断时,容易受集体中他人的影响,这种课堂纪律是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3.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一般来说,群体发展的最高价段是( ) A. 联合群体 B. 正式群体 C. 松散整体 D. 集体 答案:D 解析: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松散群体是指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活动的目的,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4.由群体成员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兴趣爱好等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指的是( ) A. 非正式群体 B. 正式群体 C. 大群体 D. 小群体 答案:A 解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与题干中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一致,故此题选A。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CD为干扰项,故排除BCD。 5.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 ) A. 教师促成纪律 B. 群体促成纪律 C. 任务促成纪律 D. 自我促成纪律 答案:B 解析:根据形成途径,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也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同伴群体等。3.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学生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促成的纪律是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故选B. 6.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主要属于( ) A. 参与式 B. 监督式 C. 放羊式 D. 控制式 答案:A 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主张参与式领导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漠,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7.公交车上的乘客、电影院里的观众属于( ) A. 松散群体 B. 联合群体 C. 集体 D. 正式群体 答案:A 解析: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其中,松散群体是指个体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题干中,公交车上的乘客、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属于松散群体。故答案选A。 8.从入学开始,有些同学对别人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事,属于( ) A. 自我促成的纪律 B. 任务促成的纪律 C. 老师促成的纪律 D. 集体促成的纪律 答案:D 解析:集体促成的纪律是指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个体开始对同学察颜观色,以便决定自己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和如何行事。因此,答案选D。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强调教师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强调任务对个体的影响;自我促成的纪律强调个体的行为自觉性,均不合题意。 9.维持课堂纪律对保障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下列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中,不适宜的是( ) A. 由教师建立严格的课堂规则,并强制实施 B. 做好课堂监控,运用积极地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控 C. 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 D.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答案:A 解析: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有: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守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导为主;第三,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故A为错误选项。 10.最小限度打断课堂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 A. 非言语提示 B. 反复提示 C. 应用后果提醒 D. 表扬 答案:A 解析:非言语提示包括眼神、手势等是最小限度的打断课堂不良行为的方法。 11.在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是( ) A. 非正式群体 B. 集体 C. 正式群体 D. 团体 答案:A 解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12.课堂上有两个学生正在交头接耳,老师只需看这两个学生就制止了他们的不当行为。这位老师运用了处理课堂学习纪律问题策略中的( ) A. 语言提示 B. 合理运用表扬 C. 非语言线索 D. 合理应用惩罚 答案:C 解析:非语言线索指的是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饰品服饰等人体语言。本题使用的是眼神这种非言语线索。 13.相对于学生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本质不同在于( ) A. 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B. 学生非正式群体有更强的约束性 C.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 D. 学生非正式群体凝聚力更强 答案:C 解析:排除法。A是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但不是其本质特征。学生非正式群体比正式群体约束性更差,因此B错误。学生正式群体凝聚力更强,因此D错误。因此答案选C,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本质特征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 14.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理解越深刻,越能自觉遵守纪律,遇到困难、挫折也不轻言放弃,这种类型的纪律为( )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B. 任务促成的纪律 C. 自我促成的纪律 D. 集体促成的纪律 答案:B 解析: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二)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三)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四)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不会轻易退却。 15.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 维持动机作用 B. 促进和维持功能 C. 思想教育作用 D. 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功能。 (上下滑动查看15道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