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751|回复: 0

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完整版(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8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 教育

1、来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

(5)教育是社会的个性化和个体的社会化。

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1) 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3)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含物质手段)

三者关系:

(1) 这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2)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联系的纽带

(3)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4)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

4、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①历史性②永恒性③相对独立性

5、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①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说②提出者:利托儿诺、沛·西能 ③把教育归之为动物的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3)心理起源说:①提出者:孟禄 ②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

(4)劳动起源说:①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②理论基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6、发展历程

1原始教育——特点:①没有阶级性②没有独立形态③没有固定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场所和教育制度④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2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庠、序、校 出现

夏朝:出现学校教育,有记载但没有证实

商朝:①学校教育存在,已被证实 ②产生了专门的教师

西周:①政教合一②“国学”“乡学”出现 ③“六艺”:礼、乐、书、数、射、御,礼乐为中心,核心是礼

封建社会

汉代: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察举制③太学④“文翁兴学”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代:八股文

清代:1905年废科举

[2] 古代印度:①教育内容:《吠陀》②教师是僧侣③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舎、首陀罗 ④教学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 古代埃及:①有史可查最早的学校是宫廷学校②设置最多的学校: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4] 古希腊罗马:①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要求身心和谐发展 ②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

[5]封建社会的欧洲:

(1)教会教育——“七艺”:①“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②“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2)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 特点:①产生了学校②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具有阶级性或等级性④具有道统性、象征性和刻板性⑤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7、近代教育——特点:①教育世俗化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③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⑤具有阶级性

8、现代教育

(1)发展趋势:

①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 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渗透方向发展

④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线淡化

⑥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特点:①终身化②民主化③全民化④多元化④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

1、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其中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古代)

(1) 孔子《论语》

[1]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2] 观点:①有教无类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性原则的人)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学记》

[1]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论述,是“教育学的雏形”

[2] 选自《礼记》

[3] 教育思想:

① 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②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③ 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④ 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⑤ 长善救失:学者四失——过多、过寡、过难、过易

⑥ 教学相长

⑦ 豫时孙摩

(3) 墨子

[1] 素丝说——环境重要性

[2] 教育培养目标:兼士:①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个要求

[3] 提倡“虽不扣而鸣”,即要主动说教

(4) 老子

[1]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

[2] 提倡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人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 苏格拉底

[1] 助产术:①又称产婆术,问答法 ②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 美德是否能教

(6) 柏拉图

著作《理想国》,人分三等:哲学王、军人、劳动者

(7)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

① 著作《政治学》②美育:开人心智、健人灵魂 ③教育要遵循自然④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教育

(8) 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代欧洲教育集大成者,又说古代欧洲教育最高成就,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创立阶段

(1) 培根

[1]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2] 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

(2) 夸美纽斯

[1] “教育学之父”

[2]著作《大教育学论》(1632年),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3]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4] 观点:①学年制②班级授课制(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③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3) 洛克

著作《教育漫话》; 观点:①绅士教育②白板说

(4) 卢梭

著作《爱弥儿》,这是一部小说体教育著作,主张自然教育

科学教育学阶段

(1) 康德

[1] 首次把“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2] 著作《康德论教育》

(2) 赫尔巴特

[1] 著作《普通教育学》①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②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2] 观点:①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②二个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心理学基础 ③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④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 其他:①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②是最早把教育学放在心理学基础上研究的③认为德育不能同整个教育分开,而应同其他教育问题联系在一起

发展多样化阶段

(1) “实验教育学”

代表:①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②拉伊:《实验教育学》,系统论述实验教育

(2)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1]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又《民本主义与教育》

[2] 地位: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3] 观点: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五步:困难、问题、假设、验证、假设 ③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VS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3) 斯宾塞

[1] 《教育论》

[2]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

分化与拓展阶段

(1) 布鲁姆

[1]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 掌握学习

(2) 布鲁纳

[1] 《教育过程》

[2] 认知结构主义

[3] 发现学习

(3) 赞可夫

[1] 《教育与发展》

[2]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当代教育学

(1) 凯洛夫

《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凯洛夫是对我国教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

(2) 杨贤江

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PS——————————————————————————————

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启发性教育原则第一人是孔子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

④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⑥ 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⑦ 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

康德是吧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程

⑨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⑩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⑪ 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⑫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

⑬ 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⑭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的功能

按教育功能的作用对象:①个体发展功能②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①正向功能②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①显性功能②隐性功能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教育与生产力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2] 经济功能:①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②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是创造和发展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③决定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④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⑤决定了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2] 政治功能:①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推动民主政治建设④形成社会舆论

(3)教育与文化

[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 文化功能:①文化传承功能②文化选择功能③文化融合功能④文化创新功能

[3] 学校文化:①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②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③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文化

(4)教育与人口

[1]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④人口流动也对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①控制人口数量②提高人口质量③改善人口结构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四、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①生理发展,又称身体发展②心理发展

2、青春期生理的变化:①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是继婴儿期之后第二个生长关键期②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发育、性发育和成熟

3、人的发展规律:

① 抓住年轻一代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性发展

② 掌握年轻一代的阶段性,抓住个体发展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促进个体发展

③ 掌握年轻一代的不平衡性,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期

④ 抓住年轻一代的互补性,长善救失地促进个体发展

⑤ 抓住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促进个体发展

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理论

[1] 内发论:①孟子“性善论” ②董仲舒“人性三品说” ③弗洛伊德:性本能 ④威尔逊:基因复制 ⑤格塞尔:成熟机制 ⑥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⑦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 外铄论:①荀子:性恶论 ②洛克:白板说 ③华生“一大婴儿” ④墨子:素丝说

[3] 实践主体论

(2)影响因素

[1] 遗传:①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②遗传素质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 环境:①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和外部作用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3] 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②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③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④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⑤具有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PS: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活动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学生发展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分为三个层次:①生理活动(最低层次)②心理活动(认识活动)③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五、教育制度

1、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是现代教育制度/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1] 是实体化教育or形成化教育,包括非正式教育(没学校)和正式非正规教育(学校少,没形成学校系统,没有学制),要素简单,初步定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2] 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

①主要指正规教育(有学校,有学制)②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③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①主要指非正规教育②库姆斯:非正规教育概念③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学习化社会、“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围墙之外”

3、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④人口发展状况⑤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制

(1)现代学制的开端在欧洲

(2)欧美现代学制:①双轨制(英国、法国、前西德)②单轨制(美国)③分支型学制(又,前苏联型学制、Y型学制)

5、我国现代学制沿革

(1)旧中国学制

[1] 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未实施

[2] 1904年癸卯学制:①又称《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且实施②以日本为蓝图③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④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①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②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4] 1922年壬戌学制:①“六三三制” ②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学制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

①“六三制”or“五四制”or“九年一贯制” ②少数地区实行八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中学三年

(3)我国现行学制

[1] 在层次上:①学前教育 ②初等教育(小学)③中等教育④高等教育

[2]从类别结构上:①基础教育(幼儿园—高中)②职业技术教育③高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特殊教育

[3] 学制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从单轨学制到分支型学制发展

(4)当前学制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 2010年6月通过

[2] “二十字方针”:①优先发展(战略目标)②育人为本(根本要求)③改革创新(强大动力)④促进公平(基础教育改革)⑤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6、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2)特点: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免费性

VS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计划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① 开端:1619年,《义务教育法》最早在德国颁布

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颁布,首次提出义务教育,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我国义务教育立法

④ 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

六、教育目的

1、概念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我国当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层次结构: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①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②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③ 教育目的是唯一的,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① 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教育者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②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操作性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3、作用:①导向功能②选择功能③激励功能④调控功能⑤评价功能

4、确立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主要根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理论

[1] 宗教本位论

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以发展

[3]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孔子、梁启超、斯宾塞、涂尔干、孔德、柏拉图、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

观点: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4] 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并非真无目的

[5] 辩证统一论

6、我国的教育方针

[1]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内容:①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④以“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的

7、我国的教育目的

(1)内容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精神实质(基本精神)

①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 人的全面发展

② 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③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⑥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8、全面发展教育

(1)德育

[1] 意义:

①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条件和保证

② 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 任务;

①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

②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③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2)智育

[1] 意义

① 在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 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任务

①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②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③ 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

[1] 体育的核心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2] 意义

①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② 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增进学生的体质

[3] 任务

①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②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③ 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维持身体健康的条件

④ 培养良好的品德

(4)美育

[1] 意义

①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 任务

①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之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作能力

③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的习惯

(5)劳动技术教育

[1] 意义

①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中学教育双重任务

②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③ 劳动技术教育的推广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

[2] 任务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② 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

③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6)五育关系

① 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核心,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② 智育是其它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

③ 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④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与提高

u PS:全面发展≠平均发展

①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② 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 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按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①自然情境中的观察②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观察时是否借用仪器设备:①直接观察 ②间接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活动:①参与性观察②非参与性观察

按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控制:①结构式观察②非结构式观察

2、调查法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①普遍调查②抽样调查③个案调查

按调查内容:①现状调查 ②相关调查③发展调查④预测调查

按调查方法和手段:①问卷调查②访谈调查③测量调查④调查表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

按实验进行的场所: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

按实验的目的:①确认性实验 ②探索性实验③验证性实验

按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②多因素实验

5、行动研究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8 11:32 , Processed in 0.11174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