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教学 1、内涵 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特点: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 ③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式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 ① 17世纪出现 ②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③ 主要任务:通过开设学科发展学生智力,但学科内容无意义 (2)实质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 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 ②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③ 主要任务:传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无须培养智力 ④ 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4、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① 传授系统的 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5、教学过程 (1)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相关理论 ① 孔子:学习过程是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② 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④ 赫尔巴特:(a)统觉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b)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⑤ 杜威:(a)“从做中学”;(b)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3)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①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 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要坚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者的统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①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②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③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只是的掌握 [3]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①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为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坚持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PS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一种心理结构,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里条件,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是指一般能力。这二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能力与知识的联系 ①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水平的高低 ②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2] 能力与知识的区别 ① 能力与知识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知识是人类社会 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② 在一个人身上,知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能力的发展是有限度的 ③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知识的增加并不等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 激发学习动机 ② 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③ 巩固知识 ④ 运用知识 ⑤ 检查效果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 地位: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 要求:①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1] 地位: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 一堂好课的标准:①目标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 ④表达清晰 ⑤组织严密 ⑥气氛热烈(最根本的要求) ⑦板书有序 ⑧态度从容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 形式: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②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复 ③各种书面作业 ④各种实际作业 [2] 要求:①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的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 的基本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课内可完成的则不布置到课外) ③要求要明确,并规定完成时间 ④要经常检查、批改学生作业 (4)课外辅导 [1] 定义: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个别教育和指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2] 要求: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③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④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1] 评价方法:①观察法 ②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③调查法 ④自我评价法 [2] 要求: ①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②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评定的主要目的) ④ 鼓励学生创新,不仅要看答案、看思路,还要重视思维的创造性 PS——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④ 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的两种形式 ⑤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7、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1] 涵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 种类:①实物直观 ②模象直观 ③言语直观 [3] 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③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 启发性原则 [1] 涵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求: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③要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要发扬教学民主 [3] 观点:①苏格拉底:助产术 ②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 巩固性原则 [1] 涵义: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 要求: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要重视组织各种学习 ③要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 观点:①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②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 涵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心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 观点:“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5) 因材施教原则 [1] 涵义: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 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 涵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补充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 量力性原则 [1] 涵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要求: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8)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 涵义: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 要求:①要保证教育的科学性 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③要不断补充教学资料、教学实例 ④要对学生进行自觉的思想性教育 8、教学方法 (1)概念: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涵义: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要求: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②讲究语言艺术 ③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④恰当地运用板书 ⑤讲授过程中要辅之以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特点 [2] 谈话法 涵义: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留有等待回答的时间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 演示法:以教师做为主(直观感知)————>直观性教学原则 [4] 实验法:以学生做为主,学生是实际操作 [5] 练习法 涵义: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分类:①根据培养能力分为口头练习法和书面练习法 ②按教学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法、独立性练习法、创造性练习 要求:①要份量适中,难度适当 ②要循序渐进,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化 ③要及时反馈、检查 [6] 讨论法 涵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讨论要做好充分准备,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要做好讨论小结 [7]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8] 实习法 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9] 情境陶冶法 9、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2)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 个别教学制(☆)——东西方都运用 ① 特点:教师一个一个地教 ② 优点:因材施教 ③ 缺点:缺乏传授知识的系统化和程序化;教学效率低 [2] 班级授课制 ① 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提出“班课时” ③ 特点: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④ 发展:16世纪产生——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基础——19世纪英国出现“导生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在全国推广 ⑤ 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⑥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3] 分组教学制 ① 定义: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② 类别:外部分组(如,快慢班)、内部分组(如,分层作业) ③ 优点:重视学生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④ 缺点:对学生有较大负面影响 ————————国外的————————— [4]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制) ①这是由个别教学制向班级授课制发展的过度模式;②是教师先教部分学生,再由这些学生教其他学生 [5] 道尔顿制 ① 人物:帕克赫斯特 ② 特点:教师不再系统讲课,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才能;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③ 优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才能 ④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条件要求高 [6] 设计教学法 ① 人物:杜威首创,克伯屈推广 ② 特点: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③ 优点: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传统学科界线,摒弃传统的教科书 ④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条件要求高 [7] 文纳特卡制 ① 人物:华虚朋 ② 课程分为 两个部分:一部分 按学科进行,由学生 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知识和技能,是个别教学 ;另一部分 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 、集会 ,以及开办商店,组织 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 社会意识”,是 团体活动[8] 特朗普制 ①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② 创立人:特朗普 ③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作业相结合 ④ 教学时间的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作业占40% 10、教学评价 (1) 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作用 (2) 功能 ①诊断功能 ②激励功能 ③调控功能 ④教学功能 ⑤区分和鉴别功能 (3) 种类 按评价基准:①相对评价 ②绝对评价 ③自身评价 按 是否采用数学方法:① 定性评价(“ 表现如何”,用 文字语言描述) ② 定量评价(“ 多少分”,采用 数学方法评价)按评价功能: ① 诊断性评价:教学之前进行 目的:摸清底细以便安排学习 作用:查明学习准备情况、不利因素 方法:观察、调查、作业分析、测验 ② 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进行 目的: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 作用:确定学习效果 方法:常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 ③ 总结性评价:教学之后 目的:检验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 作用:考试或考查 方法:考试或考查 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①他人评价 ②自我评价 按评价的范围不同:①单项评价 ②综合评价 11、新课程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①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12、新型的教学观 ①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②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③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④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13、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①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 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 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