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 1: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考点 2:感觉1.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考点 2: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 3:记忆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为:瞬时记忆(1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 (1)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3)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 (4)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再度出现 ◆考点 4:思维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分类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
◆考点 5:想象: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考点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备考)
问题的特征——难易 迁移——正负 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的强度——中等强度
专题十 学习心理◆考点 1:学习动机 ★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诱因)
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4.学习动机的分类
5.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低些 --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
6.学习动机理论 | 理论名称 | | | | | | | | | | 5 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 | | | | | | | | 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 7.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2.重视立志教育——成就动机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考点 2:学习迁移1.概念: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分类 3.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最早);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经验类化说-贾德; 关系转化说-苛勒 (2)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 ◆考点 3:学习策略分类: (1)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专题十一 学习理论◆考点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 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
◆考点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考点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基本观点 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 操作性行为:反应→刺激(主动) 2.强化原理 3.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 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考点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2.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考点 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考点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专题十二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 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 | | |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 | | |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 | | 1.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 | | 1.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2. 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考点 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 3:中学生人格发展1.气质类型 2.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三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 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 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专题十四中学德育◆考点 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考点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依从(从众和服从) (2)认同(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师徒与榜样一致) (3)内化(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考点 3:道德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 阶段 | | | | | | | | 1.他律道德阶段; 2.严格遵守规则; 3.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观结果)。 | | | 1.自律道德阶段; 2.认为规则是可改变的; 3.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动机)。 | | | |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 3.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4.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6.德育原则 ★ (1)导向性原则——政治思想,德育品德的导向;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有话好好说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人,严和爱相结合 (4)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引导,纪律约束,对事不对人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辩证,一分为二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校内外两方面 (8)因材施教原则
7. 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8.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道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