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53|回复: 0

[资料] 教育学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会了再捡20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2 14: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案例分析一直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题型,而且往往所占分值比例很高,有些地区占到20-30分。

为了解决这个备考障碍,特分类梳理了案例分析题,将从案例类型常考知识点例题解析三个方面,带大家攻克案例分析。

教育学板块的案例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教学行为类
2. 学习方式类
3. 师生关系类
4. 评价改革类
5. 教师发展类
6. 课程管理类

本篇讲解——教师发展类
教师发展类
常考知识点
(1)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实践十反思
(2)理念的转变最重要
(3)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①课前,应当精心钻研,准确解读教材,把握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设计学习的核心问题,以及恰当的教学活动;

②课中,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③课后,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分享思维成果。

例题解析

例题1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尽量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为什么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名师点拨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在于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缺乏深入认识。

(1)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两个班学生的特点、基础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教学因缺乏针对性而造成“目中无人”

(2)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容易造成自我的缺乏,不利于发挥本人的个性特长,不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模仿中,教学语言也会因模仿失去生动性,因缺乏激情投入造成乏味和空洞。

(3)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成长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李老师和自己的教学反思,不能找出内在的教学规律,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自我成长。
例题2
小刘以优异的成绩应聘为某中学特岗教师,她一到岗能够认真讲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她还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她不能容忍学生不认真听讲,对个别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经常采用罚站,甚至不许进教室听课等方式惩罚他们。

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来对刘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名师点拨

评价刘老师的做法应一分为二,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也有我们引以为戒的。

(1)小刘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案例中的小刘老师能够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获得学生欢迎。符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小刘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老师不断拓展业务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小刘老师入教后一直努力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符合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要求。

(3)小刘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爱国守法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权利。

而小刘老师让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罚站,这是体罚,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尊严权,另外,她甚至不允许不守纪律的学生听课,这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违反了《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

(4)小刘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要有耐心,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而小刘老师他让学生罚站,并且不让学生听课都违背了这一职业道德的要求。

总之,从小刘老师身上,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完善自我。

例题3

语文老师林老师讲《卧薪尝胆》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女生举手问:老师,什么是苦胆?”林老师一时愣住了,是啊,什么是苦胆啊,现在的孩子们吃的都是加工过的肉食,哪里知道苦胆的味道啊!他备课的时候,查阅资料,上面没有苦胆的解释,他以为学生知道。

接下来,林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苦胆:“胆囊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有排毒的功能,味道非常苦,所以俗称苦胆。”看着同学们迷茫的神情,他知道同学们没有明白。接着他问:“同学们吃过哪些苦的食物?”

这下,同学们知道,争先举手说:“苦瓜、药”林老师说:“是的,苦胆就是这样的苦,甚至比你们吃过的任何一种食物都苦,越王勾践就是每天这样来提醒自己……”这下,同学们总算明白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意义了

(1)你认为,林老师为什么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

(2)结合以上案例,分析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名师点拨

(1)材料中林老师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①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②没有备好课,尤其是没有备好教材和学生。

2)根据上述案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师要完全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凡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先掌握。材料中该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并没有准备到位,所以才会出现无法回答的状况。

②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材料中对于学生的突发问题,教师在没有准备到的情况之下就要依靠自身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③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

④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机智。材料中该教师虽然刚开始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解决了这种突发状况,这与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本篇讲解——评价改革类
课程管理类
常考知识点

(1)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关注综合实践活动;
(3)促进全社会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支持;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例题解析

例题1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

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F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名师点拨

我赞同A老师的做法,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A老师机智地捕捉了学生饶有兴趣地关注消防车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

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总之,课堂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例题2

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在课程资源中教师所应扮演的角色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名师点拨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②课程资源的适合性;
③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④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

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积极参与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例题3

飞虹中学原先是一所坐落于上海棚户区的普通初级中学。过去由于生源差、办学条件简陋等原因,学校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

1991年,学校作为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实验点之一,开始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排排坐,吃果果”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有差异学生的学习,许多学生的潜能远远得不到开发。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学校实施了“分层递进教学”,即建立“教学递进机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一有效教育资源,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

实践证明,飞虹中学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针对学生的差异,组织开设了家用照明电路、书法、篆刻、车船模型、烹饪等20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使一批学习困难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让他们和其他毕业生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

现在,许多小学毕业生家长都要求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飞虹中学成了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的优质学校。

结合案例谈谈新课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

名师点拨

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其自身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基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一案例向我们说明的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未必一定是坏事,学校需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学生观,科学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该校通过“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课题研究,发现了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接收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有差异学生的学习,学生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学校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本,要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分层递进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递进机制”的建立,利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内在地包含了要关注和科学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例题4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6年7月,安阳市教育局选派了30名优秀教师赴加拿大进修学习,一位教师进修后写道:“培训期间,老师让我们每位学员写一份90分钟的教案设计。

为完成作业,我想向房东十一岁女儿借课本。她说‘我没有课本’。我有些疑惑不解。于是我又向她哥哥借,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案。幸亏他们的菲律宾裔妈妈突然顿悟,

‘哦,在加拿大,中小学生都没有课本,菲律宾的有。没有课本怎能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很久。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比照目前我们某些学校和某些老师为学生订购大量复习资料的做法,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谈谈你的认识。

名师点拨

(1)传统教育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似乎就是教教材,而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国外的做法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课程资源的问题。

(2)简单“教教材”的做法在目前还比较普遍,这样做的结果,将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课本知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即便是在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也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在学生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只要围绕课程标准选择与学生、与社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而不至于将学生禁锢在书本知识中,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

(4)尽管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但是如果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材中,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篇讲解——评价改革类
评价改革类
常考知识点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评价标准要分层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关注发展过程。即:

侧重甄别→注重发展
关注学业→综合素质
强调量化→质性评价
被动接受→主动参与
关注结果→关注过程

例题解析

例题1
下面是一篇差生的作文,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向老师提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同样可以引发我们对差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老师,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E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很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

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

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信《给汶川灾区小朋友的信》吧!

我的那封信你帮我修改后,在市书信大赛中还A获得了一等奖。老师,你知道吗?那是我上小学四年来,第一次在学习方面获得的奖励,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从那以后,我对写作有了兴趣,不怕写作文了

我还很会做事,您让我当劳动委员,我用双手认真的帮着同学们做好每天的清洁。还有我的剪纸也不错,在一次艺术节活动中,你把我的剪纸则在宣传栏里。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

该案例反映了当前教育中的评价有哪些问题?

解析点拨

该案例中的评价,在当前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评价内容的单一、片面,容易在教育中误导学生,也容易使自己一叶障目,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对象地位被动:在传统评价中,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受评价地位,一是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二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使评价真正发挥功能。

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使评价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使评价充分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更好发挥出评价应有的功能。
例题2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

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名师点拔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回答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的特点。师生平等关系有助于创设课堂民主的氛围,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2)该案例中的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主体性。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案例中的教师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题3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

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名师点拔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回答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的特点。师生平等关系有助于创设课堂民主的氛围,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2)该案例中的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主体性。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案例中的教师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篇讲解——师生关系类
师生关系类
常考知识点

(1)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2)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多用于教学案例)
(3)尊重、宽容、接纳与倾听(多用于教育案例,无条件接纳学生)
(4)对学生充满师爱(多用于教育案例,关爱学生、人格尊重、真诚的期待)。
(5)教师要有个性与人格魅力(可概括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例题解析

例题1
你知道哪个字能代表神的衣服吗?在遇到李佳祺前,我也不知道。那是在上完第一次课签名时,佳祺将她的名字写成了“李佳褀”。于是我就提醒她说:“佳祺,你的那个‘祺’字应该是一点,而不是两点。”她抬头纳闷地看着我,我只好解释说:“一点的衣’旁一般都是与神有关,如神、福、禄等,你的祺’就是吉祥、福气的意思,而两点的‘衣’字旁的与衣服有关,如棉袄、被子。”我刚说到这儿,佳祺马上说:“老师,我刚才写的那个字,就是指神穿衣服了?”我一听,欣喜地笑着说:“你真聪明!”心里感叹道,多奇妙的思维啊!

(1)以上教学情境中,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试分析以上教学情境体现了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解析点拨

(1)该教师运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

(2)案例体现了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例题2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书本,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突然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地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解析点拨

当学生不愿听时,教师不应该强迫他听,而应该采取民主的态度,心平气和与学生平等沟通,了解情况,并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1)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9/16

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2)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它决定了教师在遇事时要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使之成为健康、开朗、活泼的孩子。案例中老师没有能够合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对学生的错¨大声呵斥,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案例中教师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去办公室休息”,显然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例题3

材料一:张老师在教学成绩上有显著的成绩,但是学生们都不喜欢他。张老师在言语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恰到好处”的,把正好没有听懂的学生们挑起来回答问题。然后带着胜利者的面孔直视学生。学生们都是非常小心的上他的课。

材料二:她是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经常给学生讲故事很幽默,对学生也是很温柔。有一天她带学生去农田教学生实践课。她先给学生做了示范,然后对学生说:“你们先自己做,我去看看我的土豆怎么样了”。老师说完就向农田外走。不一会,老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你们怎么可以怎样,我是付了钱的……”同学们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一向温柔的老师竟然说出如此粗鲁的话。一名学生回家后哭了,她再也不相信老师的话了,从那以后,她为了报复老师,也开始变得很粗鲁。

材料三:某某老师深得学生敬爱,学生了解老师的为人,深深地了解老师对善与恶,美与丑等等的看法。

(1)请分别对三个材料中教师的形象进行描述。
(2)请结合材料中的师生关系,论述一下应该建立怎样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解析点拨

(1)材料一中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张老师知识丰富,但过于高傲,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材料二中的老师没有做到“身教”,为人师表,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误导学生;材料三中的教师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均较好,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心理相容特点。
(2)材料一中张老师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热爱学生,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材料二中的老师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就要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要具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材料三中体现了心理相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的影响。
本篇讲解——师生关系类
师生关系类
常考知识点

(1)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2)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多用于教学案例)
(3)尊重、宽容、接纳与倾听(多用于教育案例,无条件接纳学生)
(4)对学生充满师爱(多用于教育案例,关爱学生、人格尊重、真诚的期待)。
(5)教师要有个性与人格魅力(可概括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例题解析

例题1
你知道哪个字能代表神的衣服吗?在遇到李佳祺前,我也不知道。那是在上完第一次课签名时,佳祺将她的名字写成了“李佳褀”。于是我就提醒她说:“佳祺,你的那个‘祺’字应该是一点,而不是两点。”她抬头纳闷地看着我,我只好解释说:“一点的衣’旁一般都是与神有关,如神、福、禄等,你的祺’就是吉祥、福气的意思,而两点的‘衣’字旁的与衣服有关,如棉袄、被子。”我刚说到这儿,佳祺马上说:“老师,我刚才写的那个字,就是指神穿衣服了?”我一听,欣喜地笑着说:“你真聪明!”心里感叹道,多奇妙的思维啊!

(1)以上教学情境中,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试分析以上教学情境体现了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解析点拨

(1)该教师运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

(2)案例体现了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例题2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书本,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突然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地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解析点拨

当学生不愿听时,教师不应该强迫他听,而应该采取民主的态度,心平气和与学生平等沟通,了解情况,并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1)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9/16

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2)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它决定了教师在遇事时要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使之成为健康、开朗、活泼的孩子。案例中老师没有能够合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对学生的错¨大声呵斥,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案例中教师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去办公室休息”,显然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例题3

材料一:张老师在教学成绩上有显著的成绩,但是学生们都不喜欢他。张老师在言语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恰到好处”的,把正好没有听懂的学生们挑起来回答问题。然后带着胜利者的面孔直视学生。学生们都是非常小心的上他的课。

材料二:她是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经常给学生讲故事很幽默,对学生也是很温柔。有一天她带学生去农田教学生实践课。她先给学生做了示范,然后对学生说:“你们先自己做,我去看看我的土豆怎么样了”。老师说完就向农田外走。不一会,老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你们怎么可以怎样,我是付了钱的……”同学们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一向温柔的老师竟然说出如此粗鲁的话。一名学生回家后哭了,她再也不相信老师的话了,从那以后,她为了报复老师,也开始变得很粗鲁。

材料三:某某老师深得学生敬爱,学生了解老师的为人,深深地了解老师对善与恶,美与丑等等的看法。

(1)请分别对三个材料中教师的形象进行描述。
(2)请结合材料中的师生关系,论述一下应该建立怎样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解析点拨

(1)材料一中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张老师知识丰富,但过于高傲,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材料二中的老师没有做到“身教”,为人师表,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误导学生;材料三中的教师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均较好,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心理相容特点。
(2)材料一中张老师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热爱学生,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材料二中的老师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就要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要具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材料三中体现了心理相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的影响。
本篇讲解——教学行为类
教学行为类

这种类型主要指的是围绕课程内容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表述的主体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言行。这是教学案例的最基本类型。

例题感知
例题1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

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例题2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

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

另外一种课堂教学:教师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的状态。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常考知识点

针对该类型的题目,考生可用新课程的角度,重点从以下几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分析: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

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考查更多地会运用于论述题。

在教学案例中可能涉及的是另一个方面,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三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的理论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能仅是个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教学机器、知识的传话筒。

教师应通过情境预设、组织指导、与学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学习动机、探究精神等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

(3)摒弃主观预设,强调动态生成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学生的体验;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生成。

新课程目标不应仅有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还应有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4)注重课程的开发与创生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教材观认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材料中的一种。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转化为有利的教育契机,积极引导学生,使之成为有利的教育资源。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外资源的补充和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的教师角色之一即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

(5)反思教学实践,做研究型教师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这也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研究者的必经之路。

例题解析
例题 1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

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析点拨

(1)他们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同,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接收”信息的状态,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他们的教学观不同。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把可以生动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现成的讲解,学生缺乏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也会因缺乏对知识的体验、体悟难以达到对知识点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探究精神。

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节课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学生乐于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两名老师扮演的教师角色不同。第一位老师是主导者,第二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最终的结论。

(4)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同。第一位老师是传统的以讲授加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二位老师使用的是发现法,使学生探究学习,得到结论。

(5)两种教学方法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第一位老师指导下,学生主要获得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在第二位老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良好D态度,让学生积极探索,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更好地完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综上所述,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题2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

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

另外一种课堂教学:教师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自己的反面,促使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解析点拨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重知识传授,以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地A位,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唯一目的和任务。

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地位,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

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第二种教学打破了教师权威、书本权威的理念,让学生敢于怀疑,有了怀疑才有进步,才有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这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

例题3
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

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有的答案来解释。

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论。

解析点拨
(1)教学目标: 这堂课完成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考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同时有利于培养有个性的创新的特殊人才。

(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因此,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应体现出对参与性学习、探究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案例中教学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

马老师之所以不用教参答案来解释,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就能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课堂上,老师唯有真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三D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不唯让。

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8 16:34 , Processed in 0.09825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