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教师的义务 第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第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 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第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 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第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五,制止有害于学生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二十二、师生关系的模式★★(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形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二)放任型的师生关系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方式教学,重视集体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着目标进行学习。 二十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一)良好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学生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主动亲近教师;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的,就会主动疏远教师。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第四,发扬教育民主。 第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二十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1、爱国守法 2、关爱学生 3、教书育人 4、为人师表 5、终身学习 6、爱岗敬业
二十五、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第一,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 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第三,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四,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二十六、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第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第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第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十七、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第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第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二十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2.回归生活世界 3.立足实践 4.着眼创新 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二十九、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十、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操行评定 6.建立学生档案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个别教育工作 三十一、如何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
三十二、如何转化后进生★★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 ④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⑤抓反复,反复抓。 三十三、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三十四、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十五、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三)强调内容的适用性 (四)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 (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三十六、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继续性、序列性、综合性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三十七、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总体目标——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获得“双基”,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整体规划课程门类和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以教材为本位的倾向,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解决以及沟通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得到改进能力。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 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第二,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第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十八、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三十九、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四十、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