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③充分利用“变式”。 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⑴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⑵科学的智力观。 ⑶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4.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一,阶段性;第二,顺序性;第三,不平衡性;第四,差异性;第五,互补性
5.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教育工作者应该分析学生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能发奋学习。 (2)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使学生自尊心、集体感、荣誉感满足才能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7.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⑴精选教材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⑶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⑷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8.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9.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1. 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 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3)劳动的复杂性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隐含性
3.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如何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 素质教育的内涵 (1)面向全体学生 (2)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6.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善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9. 我国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10. 我国主要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
11.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1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3. 简述德育过程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灵活施教原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14. 简述班主任怎样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