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76|回复: 0

[资料]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8版(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5 15: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考点1.心理与心理学

考点(1)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部分
(3)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价值观、理想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①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②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活动,心里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系统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活动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决定人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三、心理学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
①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②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③1930年美国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2.应用性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变化
→1868年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此书又扩充为三  卷本《教育心理大纲》,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1908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方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使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70年代,奥苏泊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一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

(3)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考点(2)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步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98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
  系统的实验研究,故称冯特为“心理学之父”

2.发展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并由其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诞生,从20世纪20-50年代,占主导地位,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德国,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整体”主张和宗旨,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诞生,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

考点(3)脑的结构与功能
概念:人的心理是大脑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研究心理学必须研究人脑。人脑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质量的60%,从进 化的观点来看,大脑比脑干出现得晚,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主要中枢。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一个由神经元构成的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在人体内起主导调节作用,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结构和机能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成周围神经体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树突多,轴突少。
(2)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大脑分为四叶: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刺激加工)

(3)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递给中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传递给有关的组织器官。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实现,反射弧包括感觉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1)反射分为无条件发射和条件发射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出生吃奶)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婴儿看到常用奶瓶欢喜分泌唾液)

(2)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普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①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②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发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3.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其他各系统的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神经系统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3)神经系统使人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考点2.感觉与知觉

考点(1)感觉及感觉规律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类心理的基本活动.

2.感觉变化的规律
①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既感觉后像.
④感觉的补偿: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技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⑤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收到刺激而发生变化.

考点(2)知觉及知觉规律
1.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多个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并受人的经验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知觉的一般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在某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 此同时把其他事情作为知觉背景.

②知觉的整体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

③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

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考点(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目的律: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            
2.强度律: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3.差异律: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4.活动律: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5.组合律: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6.调节律:语言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
7.协同律: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8 19:12 , Processed in 0.10348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