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教育: | 概念: |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
[tr][/tr]
教育一词来源: | 孟子《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分类: | 广义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
狭义 |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飞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
[tr][/tr]
本质: | 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
社会属性: |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
基本要素: |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
基本矛盾: |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
功能: | 按对象分: |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
按方向分: | 性质方向划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
按呈现分: | 呈现形式划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
起源: | 神话起源说 | 朱熹 |
生物起源说 | 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学说,否认了社会性 |
心理起源说 | 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社会性 |
劳动起源说 | 凯洛夫(《教育学》)、米丁斯基 |
交往起源说:叶澜 | 需要起源说:杨贤江(李浩吾) |
发展历程: | 原始社会教育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原始性内容方法单一 |
古代社会教育 | 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象征性、专制性、教育与劳动相分离 |
近代社会教育 |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教育法制化;5、出现了双轨制 |
[tr][/tr]
20世纪后期的教育 |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 |
民主化的含义: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享有教育资源机会、教育结果均等,还有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民主化 |
[tr][/tr]
[tr][/tr]
信息化的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
| | | | |
我国古代教育: | 西周教育特点 | 分国学和乡学,特点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内容是“六艺” |
春秋战国特点 | 学术自由,私学兴起,“稷下学宫” |
汉代教育特点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郡国学 |
隋朝教育特点 | 科举制,于1905年废除 |
唐代教育特点 |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
宋代明清特点 | 四书、五经、八股文;书院:始于唐,兴于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 | | | |
西方古代教育: | 古印度教育特点: | 僧侣是教师,《吠陀》经 |
古埃及教育特点: | 宫廷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
古希腊教育特点: | 雅典: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 |
古罗马教育特点: | 家庭教育 |
中世纪西欧特点: | 教会教育:三科、四学;骑士教育:骑士七技 |
文艺复兴教育特点: |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代表: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蒙田 |
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 | 1763年德国(普鲁士) |
古代东西方教育特点: | 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
| | | | |
教育学 | 概念: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动力、任务 | 动力是:教育问题;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
教育学萌芽阶段: | 孔子思想: | 《论语》,核心是“仁”和“礼”,主张“有教无类”,偏重文事、轻视劳动 |
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因材施教 | 朱熹:夫子施教各因其才;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学思行结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行统一 | 力行而近乎仁 |
温故知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疏导原则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关注情感 |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
榜样示范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孟子思想: | 主张:“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荀子思想: | 主张:“性恶论、化性起伪”,闻-见-知-行,在《劝学篇》中最早提到道德一词 |
墨家思想: |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技术教育,亲知、闻知、说知 |
道家思想: | 主“绝学”“愚民”“道法自然”,培养“上士”“隐君子”,提倡:用反、虚静 |
《学记》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编写,成文于战国末期,其教育思想有: | 教学相长 |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知困…” |
尊师重道 |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
藏息相辅 |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
豫时孙摩 | “禁于未发之谓豫”“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
长善救失 | “学者有四失,智者必知之。人之所学,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
学不躐等 | 循序渐进,“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
教育与政治 | “化民为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
主动学习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
复述策略 |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
讨论法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苏格拉底 | 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主张教育要培养治国人才 |
柏拉图: | 《理想国》,提出了“寓学习于游戏”,国家主义教育理念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论灵魂》,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
昆体良 | 古罗马教学法大师,《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是古代欧洲最高成就,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三阶段 |
[tr][/tr]
| 严复: | 近代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三育论 |
王充: | 主张:学知与闻见、问难与距师、思考与求是 |
韩愈: | 著有《师说》: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孟子: | “盈科而后进”“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培养大丈夫人格: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墨子: | 《非命上》,三表法:“人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因材施教 |
朱熹: | “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之本,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 |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学记》: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 | | |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 培根 | 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来,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 |
夸美纽斯 |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著作 |
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
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世界图解》 |
提出了:系统性、量力性、直观性(核心)、巩固性、自觉性、彻底性等教学原则 |
赫尔巴特 |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
著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教育性教学”概念:“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
教育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
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杜威 | 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的代表 |
新三中心论:学生(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
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社会。 |
提出方法:从做中学。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
康德 | 《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首位在大学开教育讲座的学者 |
洛克 | 《教育漫话》“绅士教育论”“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之故” |
斯宾塞 | 提出课程一词,教育准备生活说,著有《教育论》 |
卢梭 | 《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道人手里就变坏了”;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应“归于自然” |
[tr][/tr]
裴斯泰洛齐 | 《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第一位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行动的教育家 |
[tr][/tr]
教育学多元化阶段 | 实验教育学代表: | 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实验教育学》 |
实用主义教育学: | 杜威、克伯屈 |
批判主义教育学: | 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凯洛夫《教育学》是世界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
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 |
| | | | |
我国近代教育思想 | 蔡元培: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出了“五育并举”和教育独立思想 |
陶行知: | 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强调“教学做合一”;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杜威相反);“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千教万教教下求真,千学万学学做善人 |
[tr][/tr]
黄炎培: | 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
晏阳初: |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
梁漱溟: | 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
补充 | 马丁·路德: | 平民学校之父 |
陈鹤琴 |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活教育”“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 | | | |
当代教育学理论: | 布鲁纳: | 《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
赞可夫: | 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
瓦·根舍因: | 范例方式教学论 |
保罗·朗格朗 | 1970年《终身教育引论》是公认的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 |
苏霍姆林斯基: | 和谐教育思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活的教育学” |
[tr][/tr]
布鲁姆: | 掌握学习理论 |
巴班斯基: |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 | | | |
学校: | 学校产生的条件: | 1、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知识分子 |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4、国家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服务 |
我国最早的学校: | 夏代:序、校;商代:大学、小学、庠、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