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图片2.png
(58.64 KB, 下载次数: 0)
★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进行说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媒介) 1、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指学校中的 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因此,要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作为教育内容。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 (三)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补充:教育的双重属性说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适应,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1、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① 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 具有相当数量的 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③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古代教育 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学校最早出现在夏朝。《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 “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 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 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 乐:包括 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 射:射技教育;四是 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 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 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六艺教育是我国 分科教育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属于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时设立了鸿都门学,这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 隋唐时期,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体系。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特别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种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 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 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 以僧为师”、“ 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在古希腊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强大,,因此,通常以这两个城邦教育代表古希腊教育。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 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 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统性: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刻板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 象征性: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3、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4、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②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③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⑤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1、 《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有教无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记》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教学; (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 (6)“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的个体功能 3、苏格拉底:助产术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4、柏拉图:《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政治学》中,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倡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儿童。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6、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二)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提出实验归纳法) (2)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对学制、泛智、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5)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要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首次提出了 教育的心理学化, 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1、“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德)康德 2、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强调教育的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教学过程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1)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此外,杜威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学合一。 (2)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而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1)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课程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 (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中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4)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单选: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b ) A.《说文解字》 B.《论语》 C.《孟子》 D.《四书集注》 2.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 亚里士多德 3.“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的教育内容。(d )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4.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a )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5.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 A培根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6.我国最早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是(b ) A《论语》 B《学记》 C 《中庸》 D《理性国》 7.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 《春秋》 8、能过模仿别的来学习的方法称为(a)
A 生物起源说 B 神话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9、提出白板说的人是 ( c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杜威 10、以下教育论点与孔子无关的是( d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崇尚自然 11、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b )。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1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d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13.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b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14.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多选: 1.教育学是研究_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abd ) A.教师教学 B.教育现象 C.教育实践 D.教育问题 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教育名著,下列教育格言出自《论语》的是( acd )。 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又称( ab )。 A.问答法 B.产婆术 C.讲授法 D.满堂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