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生物社会学家 威尔逊把“ 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心理学家 格塞尔则通过 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 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多因素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1、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 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反对“一刀切”、“一锅煮”。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关键期是指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 补充: 劳伦兹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第三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的成熟机制,成熟表现在两方面: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及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环境的构成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 补充: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 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补充: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单选: 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主导。( ) A.环境 B.教育 C.遗传素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成熟 C环境 D学校教育 5.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7.小学阶段的 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10.个体的发展不平衡性需要() A 关注关键期 B 因材施教 C 启发性教育 D 长善救失 11.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 12.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