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443|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考教育学必背考点梳理: 德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0 15: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特点
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在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事,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指的是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指的是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size=10.5000pt](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包括:①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要求;②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的总的规定;③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
(三)德育目标的内容分类
1 政治教育目标
政治教育目标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等;
2 思想教育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包括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目标以及理想教育等内容;
3  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包括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等内容;
4 法制教育目标
法制教育目标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目标、自觉纪律教育目标等内容;
5  心理教育目标
心理教育目标包括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等内容。
心里健康教育包含: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二、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定义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
2、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3、道德品格教育教育:即如正直、诚实、亲切、勇敢、善良等。
4、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运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的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有一种趋势,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德育之外,成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区分:德育过程&儿童品德形成过程
从联系来看,学校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品德,从而不断地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的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的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的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知、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是衡量人们道德品质的标志。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2、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方方面影响,因此德育过程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具有社会性。同时,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的育人活动,可以对其内部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调节,使学生所处的教育化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也具有可控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进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单选: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称(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的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5.学生___________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   )
   A.德、智、体、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个性    D.胸襟见地
填空:
1.中小学德育由以下五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________。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             的统一过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定义: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⑧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size=10.5000pt](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1、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含义: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含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在建立集体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注意集体的组织和管理,更要注意集体意识、集体舆论的培养。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1.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九)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1、定义: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德育不应单纯寄望于课堂道德理论教育,而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
2、贯彻要求:
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三、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一)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ƒ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二)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四)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补充: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ƒ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ƒ注重宣传与教育。
(六)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以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体现。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另外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也是中小学比较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该理论的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社会模仿模式
        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哈明等人。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单选:
1.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了德育的(    )
   A.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原则        B. 渗透和熏陶的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原则         D. 一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2.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称为(    )
   A. 说服法     B.榜样法        C. 陶冶法    D.锻炼法
3.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做(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鼓励法    D.示范法
4.“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5.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体现了德育的什么原则()
  A 陶冶情操法   B 榜样法    C 劝说法D 锻炼法
6.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A、理论加实践   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C、读书加劳动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7.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8、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
A劳动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9、“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多选:
1、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我国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     )
   A.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主任工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3:47 , Processed in 0.10137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