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512|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梳理:第5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9 1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图片1.png (90.85 KB, 下载次数: 0)

第一节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既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一项教学的基本环节,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级,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是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需要做到: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依据这两点,下面具体介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行为目标表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为了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可用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即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二、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首倡者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才能独立地向前迈进。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国外的有关研究,成功的合作学习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个人。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3.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由罗杰斯提出,它是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征的一类教学。这类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他的特点如下:(1)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积极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2)教学中,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制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教学。(3)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4.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的材料是具真实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未被做人为的简化处理,隐含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5.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由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他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批评,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6.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它代表着一种非常乐观的教学方法,它假设只要给以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相应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会学校里的科目。
掌握学习通常包括下列组成成分:(1)小而分离的单元;(2)逻辑序列;(3)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通过考试检验掌握水平;(4)每一单元要有一个具体的,可观察的掌握标准;(5)为需要额外帮助或练习的学生提供“补救”措施,以使他们达到掌握水平。当我们运用掌握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时,也要考虑其适用范围:首先,掌握学习更适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其次,掌握学习更适合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以及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学生。
三、教学媒体设计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按感官来分主要包括听觉、视觉、视听型和交互型;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可分为口语、印刷和电子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因素。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直到经验的符号表征。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经验锥形图
(三)教学多媒体的呈现
当信息呈现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时,该信息就是多媒体信息。学生在处理多媒体信息时的记忆容量有限,所以,教师在呈现多媒体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文字以言语叙述的方式呈现;课程以学生可控的片断呈现,在信息组块之间留出时间;预先训练学生对内容的命名和特征;清除有趣但无关的材料;提供线索引导学生怎样处理材料以减少对无关材料的处理;当文字以言语叙述的方式呈现后,避免以完全一致的书面文字重复呈现;在播放动画的同时呈现相应的叙述,以便学生易于在记忆中保持表象。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
1.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所有个别化教学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相比,CAI具有这样几个优越性:交互性,即人机对话;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等。计算机还能用于管理,如确定错误率,了解学生进步情况,通过诊断布置学习任务等。
2.专门的学习系统、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
专门的学习系统通过一个中央服务器连成网络并统一提供课程、资源和进行其他核心控制,系统直接根据学生的需要面向学生提供内容演示、过程模拟,并支持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学习系统的课件和管理软件保存在服务器中,学生可以登录网络访问这些课件。登录后,文件服务器会将学生的作业和相关课件传送到学生所用的工作站中并开始追踪记录学习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发送课程或布置任务,通过系统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等。
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则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利用其中的问题情境、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交流平台以及评价工具,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
关于教学评价的分类,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在本书教育学部分已作具体论述,这里我们再介绍几种重要的评价类型。
1.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采用相对的观点解释学生的学习成就,着重于学生之间的比较,主要用于选拔、编组等;标准参照评价则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教学评价中一般都采用标准参照评价。
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编制的测验,在国外得到普遍使用;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与编制的,通常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内容及取样全部由任课教师决定,操作过程容易,适用于测量教师设定的特殊教学目标,作为班内比较的依据。在学校教学评价中应用最多,也是教师最愿意用的测验。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1.教师自编测验设计
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传统的课堂测验通常采用纸笔考试的形式来测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典型的纸笔测验题包括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填空题、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
其中,选择题评分客观、可靠,但编写困难,难以排除学生猜测的成分,且不易测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论文题能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分析、综合等较高级的认知能力,但评分困难,且主观性强,涵盖教学内容较少。
2.观察评价设计
观察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客观、详细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和记录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3.档案评价设计
档案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依据档案袋收集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的评价。它是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一体化的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档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组织计划、资料收集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组织计划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具体对象和要收集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并向学生解释档案评价的作用。资料收集阶段是根据前一个阶段所确定的计划和方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具体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和作品的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是档案评价的最后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据此对学生作学期性、总结性的评价。
(三)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1.评分
相对评分就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按照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原理,将学生分数按比例分为五个等级。它可以让每个学生从所得等级中看出自己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绝对评分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与其他同学的分数没有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百分制”。绝对评分简单易懂,但不利于了解某个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
2.报告
除了常用的评分方法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报告学生的评价结果。有些课程采用合格和不合格来评价学生的成就,教师可根据学生是否完成每次作业或几次作业情况,甚至是出勤情况来评分。教师也可以通过写学生的个人鉴定或定期的综合评价,提供给家长和学生,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观察报告也是一种报告评价结果的形式。
第二节  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功能,是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
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让学生安静、驯服地遵守课堂纪律。一般说来,课堂管理具有三个重要目标:第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而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集体的特点。
4.对教师的期望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一定的期望,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这种期望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如果教师的实际行为与学生定型期望不一致,学生就会不满。
二、课堂群体管理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对增强集体凝聚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松散群体是指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活动的目的,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非正式群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第一,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第二,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第三,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二)群体动力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其次,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结果。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则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
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其中教师的领导方式,勒温将其分为三种,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4、课堂内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者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三、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概述
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减少学习干扰,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根据形成途径,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刚入学的儿童往往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其课堂纪律主要是由教师制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对教师促成的纪律的要求降低,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受同伴群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开始以同辈群体的集体要求和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做某件事情。
3.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2)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功能。
3)学生座位的分配。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在通常活动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既要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又要注意不同性质学科的交错安排。
3)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是维持课堂纪律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就是因教学过程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导为主;第三,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一般可分品行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前者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易被发现;后者是与学生的个性关联在一起的不良行为,不易觉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等;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等;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一、单选题
1.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2.评价教学结果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计划       D.教学策略
3.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控制        C.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
4.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的影响是(  )。
A.较弱          B.决定性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5.像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尽快掌握这
种知识和技能,则宜采用(  )。
A.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C.个别教学策略             D.合作教学法
6.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加涅        C.布鲁姆        D.班杜拉
二、填空题
1.在布卢姆等人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架构中,        层次最高。
2.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        群体。
3.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分别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________________促
成的纪律及自我促成的纪律。
4.______________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5 03:06 , Processed in 0.10623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