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品德的形成
考点(1)品德的实质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考点(2)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
②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③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④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自我中心主义(2-5岁)
权威阶段(6-8岁)
可逆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1-12岁)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
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与成人)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出现),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
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伦理学》中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行为受有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
(2)第二阶段: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
(3)第三阶段: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己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不再不加思考地接受其
所在团体的标准
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从众。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特征: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
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特征:认同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类型:偶像认同、
价值认同
③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特征:在内化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认识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③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考点(3)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考点(4)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