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36|回复: 0

[分享] 新教材中的旧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1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王晓春说明:

旧事重提。这是大约6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没有退休,对课改新教材的某些篇目提出了一些看法,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过。

为了高扬某种道德理念,为了所谓“传道”或“卫道”,可以不讲逻辑甚至不讲情理,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弊端。当年鲁迅先生批评“二十四孝图”,就是为了克服这种弊端。看来此事任重而道远,我们得继承鲁迅先生的遗志,努力提倡科学精神。


                           2008,5,11

新教材中的旧观念

背景资料2002年4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科研人员到东城区某小学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课文题目是《骄傲的舞蹈家》(全文见本版王晓春文章的引文第一篇)。教师采用朗读、表演、讨论、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把课上得很活,学生参与程度很高。但是许多听课老师觉得课文有毛病。教科所胡进老师在一个班级做了课后调查,发现这个28人的班级有26人认为柳树太骄傲了、22人认为柳树不是天生的舞蹈家,看来这篇课文的教育立意已被学生接受。但然而有趣的是:43%的学生对风伯伯抱有一般或不喜欢的态度、但是却有79%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课文中的河公公。说明学生们对课文中塑造的受教育者柳树和主要教育者风伯伯都印象不佳。
    而在另一个28人的班级,5位学生对课文主旨提出了异议:
    1.柳树姑娘可以对风伯伯说:“你要是说我骄傲,离不开你的吹动,那你就别吹我呀!吹别的树吧,我不需要你吹,你能做到吗?”
    2.柳树姑娘可以说:“我就是天生的舞蹈家,我长得就是美,漂亮。我要是大石头,你再有本事也不能使我成为舞蹈家。”
    3.柳树姑娘可以说:“我跳舞是风给吹的,不是我想扭的。”
    4.柳树姑娘可以说:“别的树也在动,我干嘛不能动呢?为什么说我骄傲,不说别人骄傲?”
    5.“柳树虽然没有人跳得好,可在树木里舞跳得最好。所以她不是骄傲,她天生就是跳舞的材料。就像我妈妈说我天生就会说话,会讨人喜欢,根本就不是教的、学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孙阳立、王晓春、郝奇志等把这篇课文修改成《美丽的舞蹈家》(见本版孙阳立的文章《谈我对〈骄傲的舞蹈家〉的修改》),选择崇文区某小学一个班由王晓春重讲了一遍,并由胡进做了前测和后测。
      该班学生前已学过了《骄傲的舞蹈家》,学了《美丽的舞蹈家》后,有55%的学生认为新文中的柳树姑娘不是“天生的舞蹈家”;55%的学生认为柳树姑娘是“美丽的舞蹈家”,68%的学生认为柳树优美的舞姿离不开风的帮助。57%的学生喜欢柳树姑娘;86%的学生喜欢河公公。也就是说,文章将风伯伯这样一个角色隐藏起来,没有说教,通过柳树姑娘的自悟,同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比两篇课文,68%的学生更喜欢《美丽的舞蹈家》。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主角的情感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由79%的学生对柳树姑娘持有不喜欢或一般的态度,转变为只有43%的学生对柳树姑娘持有不喜欢或一般的态度。   

无独有偶,大兴区教育科研实验小学教师肖冬梅讲《骄傲的舞蹈家》这篇课文时,“对风伯伯总有些不满”,在教科所刘宏博老师的启发下,她也做了调查。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喜欢风伯伯的4人,第二喜欢风伯伯的6人,第三喜欢风伯伯的15人。不愿回答的1人。说明风伯伯不受欢迎。

于是肖老师把课文结尾改成这样:

    他们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微微一笑:“唉,你这个傻孩子。”他悄悄地闭了一下嘴。柳树姑娘还在扭呢,可她长长的、柔软的手臂却不像刚才那么优美了。这时柳树姑娘着急了——风伯伯哈哈地笑了,风又轻轻地吹来了。
    柳树姑娘牵着风伯伯的手,又高兴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学生拿到这个结尾高兴极了,说:“老师,这才是我们心中的风伯伯。”

现在,我们组织了几篇有关《骄傲的舞蹈家》的文章,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讨论,以期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王晓春)

新教材中的旧观念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晓春

教材是新的,不一定其中的观念都是新的,这是我观察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课本得出的一个结论。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我举几篇课文为例。

骄傲的舞蹈家

柳树姑娘在河边长大。

一阵风吹来,柳树姑娘扭着腰身,跳着优美的舞蹈。她对身旁的河公公说:“您看,我跳得多好,是个天生得舞蹈家。”河公公说:“小姑娘,你的舞蹈跳得好,多亏了风伯伯的帮助啊!”柳树扬起头,骄傲地说:“是我在跳舞,和风有什么关系?”

他们的对话被风伯伯听见了,风伯伯半天一动也不动,一声也不响,柳树姑娘使劲扭着腰,怎么也跳不起来了。(北京21世纪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验本 第一册)

风筝和它的尾巴

一只带尾巴的风筝飞上了晴朗的天空。

飞着飞着,风筝对它的尾巴说:“喂,你那么长,那么重,总跟在我的后面干什么?要是没有你,我会飞得更高!”尾巴很不服气,大声说:“我整天跟着你跑,一点自由也没有。要是没有你,我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于是,他们俩气冲冲地分开了。

风筝的尾巴没飞多远,就飘飘悠悠地往下落。风筝看见了,得意地直叫:“太好了!太好了!现在我……”话还没说完,它自己就摇晃起来,越摇越厉害,不一会儿,就从空中栽了下来。

落在地上的风筝和它的尾巴互相望了望,都后悔极了!(第3册第7课)

美丽的公鸡

从前有一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整天得意洋洋地唱:

     公鸡公鸡真美丽,

大红冠子花外衣,

油亮脖子金黄脚,

要比漂亮我第一。

    有一天,公鸡吃得饱饱的,挺着胸脯,唱着歌,来到一颗大树下。它看见一只啄木鸟,说:“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比比谁美。”啄木鸟冷冷地说:“对不起,老树生了虫子,我要给它治病。”公鸡听了,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

    公鸡来到一个果园里,看见一只蜜蜂,说:“鼓眼睛的小蜜蜂,咱们比比谁美。”蜜蜂冷冷地说:“对不起,果树开花了,我要采蜜去。” 公鸡听了,又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

    公鸡来到一块稻田边,看见一只青蛙,说:“大肚皮的青蛙,咱们比比谁美。”青蛙冷冷地说:“对不起,稻田里有害虫,我要捉虫去。” 公鸡见谁也不跟它比美,只好往回走。

    在路上,公鸡碰到一匹驮粮食的老马,伤心地说:“老马伯伯,我去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他们为什么都不理我呢?”老马说:“因为它们懂得,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

    公鸡听了很惭愧,再也不夸耀自己了。从此,它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喔地打鸣,一遍一遍地催人们早起。(第三册第10课)

小鹰学飞

一只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

   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小鹰又跟着老鹰向上飞。它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又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

   老鹰又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

   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老鹰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第三册选读课文第2课)

这四篇课文都有明显的品德教育色彩,我们从中正可以梳理出某些教育者的习惯思路。

    四篇课文说明,在某些教育者的心目中,品德教育的含义似乎接近于“纠错教育”。也就是说,所谓教育,其重点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加以纠正。

小柳树“骄傲”了,河伯伯河风伯伯加以纠正;公鸡“虚荣”了,老马加以纠正;小鹰“自满”了,老鹰加以纠正;风筝头和风筝尾巴“闹不团结”了,由作者来加以纠正。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什么呢?经过教育,公鸡和风筝头尾要说的是“我错了”,小柳树和小鹰要说的是“我不行”。这种教育总是以被教育者低头认输(即所谓“提高了认识”)为结尾,给被教育者带来的主要是负面的心理体验。而这种教育暗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就是:“大人总是对的,长者总是智慧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它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训导”的意味。它是成人中心的,不平等的。它与尊重孩子、赞赏孩子的“我能行”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经常处在此种教育氛围中,孩子的自信心当然不能增强。于是你就明白很多学生遇事退缩的原因了。一个随时准备说“我错了,我不行”(这是许多老师最爱听的话)的孩子是难以开拓进取的。于是你也就明白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年级越高上课越不爱发言了。他们经过无数次这类的训导已经大彻大悟,懂得当他们发言之际,就是老师集中精力挑错之时,因此最安全的办法是把嘴闭紧。

你会发现,凡按照上述思路训导孩子的教师或者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毛病总是比对大人自己的毛病敏感,对孩子的缺点总是比对优点敏感,对孩子的“自大”总是比对“自卑”敏感。这种人眼睛都特别尖。他们不但极善于发现孩子的缺点,而且喜欢把小毛病说成大错误(“校园无小事”),他们甚至能人为地“制造”出孩子的缺点来,以便实施教育。不信请看这四篇课文。

在《骄傲的舞蹈家》中,小柳树说自己“跳得多好,是个天生的舞蹈家”,这当然是不全面的,然而其中显然含有“我能行”的自信成分。不过经过风伯伯的信息筛选,积极因素就给剔除了,它只看见了孩子的“骄傲”。设想,如果小柳树说:“我跳得不好,很不好!我的成绩都是风伯伯领导的结果。”风伯伯的表情一定灿烂得多。我们自古以来就喜欢低调的学生,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教育者的脸面。《风筝和它的尾巴》一课中,作者为了进行教育,硬是编造了风筝头和风筝尾巴的矛盾,显得突兀而做作。想来风筝头尾若和谐相处,教育者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和有些班主任一旦班内平安无事,就有爽然若失的感觉,道理是一样的,他们太像“道德警察”了。《美丽的公鸡》一课,作者为了制造公鸡的缺点,竟无缘无故先让公鸡失去打鸣报晓的功能,以便经过老马的教导以后,恢复此功能,从而证明品德教育“一抓就灵”。这和有的单位先挖沟后填平,没有任何建设性成果而两次都算工作“业绩”,有异曲同工之妙。最不可思议的是《小鹰学飞》一课。为了制造小鹰的缺点,老鹰居然任意提高期望值,拔高“会飞”的标准,用成年鹰中拔尖“鹰才”的成就要求小鹰,这显然既不合道理又不近人情。我由此想到一个家庭教育故事。孩子考80多分,家长教训说:“人家还有考90多分呢!”孩子于是努力,考了90多分。家长又教训说:“人家还有考100分的呢!”孩子再努力,终于考了100分,心想这回家长总该表扬我了。没想到家长说:“你不要得意,别忘了你原来还考过不及格呢!”你看这位家长,像不像课文里那个“老鹰”?他们简直是自觉地以打击孩子自信心为自己的教育使命,真是太可怕了!难怪现在这么多孩子厌学。《小鹰学飞》一课结尾没说小鹰的反应。小鹰已经“拼命”了,已经筋疲力尽了,你还要它怎么样?除了灰心厌学以外,我看不见它还有别的出路。

你还会发现,这四篇课文都有逻辑问题,都在讲“单面理”,都在用成人的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克服”孩子幼稚的、无意识的片面性,因此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骄傲的舞蹈家》的基本观点是“没有风伯伯的帮助,小柳树跳不起来。”这不错。但是仅有风伯伯帮助是不够的,还要有小柳树的舞蹈素质为基础,风伯伯没办法让电线杆子跳起舞来。风伯伯强调的是外因,小柳树强调的是内因,两相比较,我们不能说外因论比内因论更有道理,也无法承认风伯伯比小柳树品德更高尚,然而小柳树乃黄口小儿,风伯伯可是一大把年纪了。如果说小柳树的片面性是出于幼稚,那么我们对风伯伯的片面性如何评价呢?我看就只能说这是偏见了。以偏见克服幼稚,可乎?

《风筝和它的尾巴》一文有概念问题。尾巴本是风筝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加的东西,风筝头尾是一个整体。既然如此,风筝头就不大可能对尾巴说“跟在我的后面干什么”了。您能设想一只狗对自己的尾巴说“你跟在我屁股后面干什么”,或者一架飞机对自己的尾翼说“你粘在我臀部干什么”吗?可见,当作者用“跟在我的后面干什么”的说法时,他已经把尾巴和风筝看成两种东西了,这是概念的错误。整篇文章就是在这种错误概念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则其说服力可想而知。

《美丽的公鸡》一文有偷换论题的毛病。请看:

公鸡来到一个果园里,看见一只蜜蜂,说:“鼓眼睛的小蜜蜂,咱们比比谁美。”蜜蜂冷冷地说:“对不起,果树开花了,我要采蜜去。”

蜜蜂的话是典型的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人家公鸡要谈的问题是外表美不美的问题,而不是干活不干活的问题。你不能说爱劳动的人外表一定美,你也不能说外表美的人必定不爱劳动,爱劳动和外表美是两回事,虽然它们有关联。作者把外表美的问题偷换成了爱劳动的问题,整篇文章都是以这个偷换为前提的。因此这篇文章近乎强词夺理。我甚爱劳动,每天勤奋地写作,难道我就可以宣称我比电影明星还美吗?我要真那样做,人家会怀疑我神经是否正常的。这篇课文中“美”的概念混乱、狭窄而模糊。幸亏孩子们对美的理解不像作者那样局促死板,而且对课文不太当真,否则他们看见电视上的选美镜头就会用小手指点着,愤怒地说:“你们不能为人们做事,只会像公鸡那样扭来扭曲,你们一点也不美!”那可就有点像革命大批判了。

《小鹰学飞》也有明显的概念问题。什么叫“会飞”?在这篇课文中,我们无法界定。按照老鹰的说法,似乎只有飞在最高层的鹰才算“会飞”,那么其他没飞到如此高度的所有的鹰算什么呢?算“不会飞”还是“正在学飞”?或者它们是在天上“爬”?课文中的“会飞”是一个随意性非常强的概念,其含义可以信口解释;是一个橡皮圈式的概念,其含义可以任意扩大。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口中,“刻苦”就是这类的概念,你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刻苦”的标准,因为只有他对“刻苦”二字有解释权,而他解释的出发点是防止你自满。于是,“刻苦”也好,“会飞”也好,就失去了客观标准,而变成了教师家长可以随时用来抽打孩子的“皮鞭”。

这四篇课文,从德育角度看,说服力和感召力甚差;从智育角度,且不谈语文能力的培养,单从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看,负面作用就可能大于正面作用;再从美育角度说,课文并不能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而这些课文却出现在21世纪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中,且不是偶尔出现,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四篇课文有几乎相同的思路,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这说明,新瓶也可以装旧酒,新教材中也可能包含某些旧的观念。还说明,即使在担负转变教师观念重任的上级中,自身观念的转变也仍然任重而道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对我们的影响,已渗透在血液中,成了“集体无意识”。在《骄傲的舞蹈家》、《美丽的公鸡》、《小鹰学飞》等课文中,我们分明能看到古代黄石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以教训张良的故事的影子。要改变已有上千年高龄的思维方式,实在不容易!

但是我希望读者不要误会。我不是说孩子的错误不可以批评,不是说教育只准赞扬,我是说,我们许多教育者的基本思路有问题,孩子犯了错误,本可以用更现代、更民主、更平等、更艺术的方式去实施教育的。孙阳立把《骄傲的舞蹈家》改成《美丽的舞蹈家》,肖冬梅对《骄傲的舞蹈家》结尾的修改,就是这方面可贵的尝试。

还要声明的一点是,本文只是从某一角度分析了新教材的部分课文,并非对北京市新语文教材的总体评价。总体评价很有必要,但那不是本文的任务。

    2002,11,28

谈我对《骄傲的舞蹈家》的修改

北京教科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孙阳立

我把《骄傲的舞蹈家》题目改成了《美丽的舞蹈家》,内容改成了这样:

柳树姑娘在河边长大。
    一阵风吹来,柳树姑娘扭动腰身,跳起优美的舞蹈。她身边的河公公说:“小姑娘,你跳得多好呀,真是天生的舞蹈家!”柳树姑娘扬起头,一边跳,一边说:“谢谢您,河公公!”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柳树姑娘使劲扭着腰,可是怎么也跳不起来了。她伤心地低下头。
    河公公问她:“小姑娘,你怎么了?”
    柳树姑娘说:“风走了,我就跳不起来了。我不美丽了。”
    河公公笑着说:“你别难过,风还会来的。你看,你不跳舞的时候,和跳舞的时候一样美。”

风伯伯这个教育者的形象被我隐藏起来了。他通过创造不同的情境,让柳树姑娘在真实的体验中受到了更大的教育。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使他们顺理成章地接受生活的规律,否则就是在给孩子增加不愉快,同时给自己制造麻烦。

河公公这个教育者的形象被我改造了。他从一个教诲者,变成了一个赞赏者、鼓励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小柳树“杨起头”的样子中,带有一点骄傲;后来 “我不再美丽了” 则变成了垂头丧气。从风中起舞的愉悦到静立中的失落,近乎打击。这两种不同的感受,瞬间的变化,对小柳树是挫折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打击,因为有河公公的管爱相伴随。

“你别难过,风还会来的。”这句话,在安慰中包含着一种教育意识——让孩子学会在挫折中思考和等待。

“你看,你不跳舞的时候,和跳舞的时候一样美。”这是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长处,不钻牛角尖,保持自信。

这种教育,在热烈中保住一份清醒,在寒冷时又不失暖意,我以为是比较全面、比较恰当的。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13 12:47 , Processed in 1.36973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