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教育目的 ◆考点 1: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考点 2: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 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 4.知识本位论(传授) 5.宗教本位论 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考点 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4.美育——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专题六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 (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 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专题七 中学课程◆考点 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考点 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 | | | | | | | 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 | 又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 | | | | | | | | | | | | | | |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 | | | | |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 | | 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 | | 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考点 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 7: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 1.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 (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8: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专题八 教学◆考点 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其他略)
◆考点 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略)
◆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考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考点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 9:教学原则 ★1.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3.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 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8. 巩固性教学原则 | | | | | | | | | |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考点 10:教学方法 ★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激发潜力,无意识 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 5.发现法——布鲁纳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点 11:教学组织形式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班、课、时。 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 12:教学评价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