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1)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 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 (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⑦量力性原则; 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8.简述直观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9.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0.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13.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1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10)灵活施教原则 15.简述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6.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17.简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1.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8.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6)品德修养指导法 1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2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25.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过程 (1)创造性思维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27.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1)思维的深刻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敏捷性 (4)思维的批判性; (5)思维的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28.良好思维的培养 1、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强调语言交流训练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9.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30.良好情绪的标准 一,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三,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四,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