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94|回复: 0

[分享] 教师和学校现在靠什么吸引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18: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和学校现在靠什么吸引学生?


         王晓春



  既然现在大家都承认学生厌学已经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提出学校吸引力的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厌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个情感问题,而情感问题只能用情感手段解决。对学生说:“你凭什么厌学?现在多么好的学习条件?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命令你,必须热爱学习,否则我就批你,罚你,整你,看你还敢不爱学习!”这样能解决问题吗?充其量只能使学生不得不做出学习的姿态,而心里对学习的反感却只能与日俱增。

命令学生爱学习和命令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同样地不智。爱是不能强迫的,无论爱什么。

要想让学生学习,用强迫的手段能有短期效果;要想让学生爱学习,只有提高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本身的吸引力,别无他途。

然而,现在要使学校对孩子具有吸引力,越来越难了。

在高玉宝的童年,上学这样事本身就有吸引力,因为那时大多数孩子上不起学。物以稀为贵,上学令人羡慕,所以他高呼:“我要上学!”如今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强制教育,不上学不行,不上学犯法。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我要上学”的生活情境已经不存在(贫困山区例外),他们面临的情境是“要我上学”。上学的权利已经成了不需要争取的东西,不需要争取的东西吸引力当然要降低的。你再给孩子们讲高玉宝的故事,很难引起共鸣了,这不是孩子觉悟低,而是情随事迁,是很自然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教书的时候,孩子是很爱到学校来的。为什么?因为上学比在家舒服。如果不上学,农村的孩子要去找鸡食、打猪草,城里的孩子也要干家务、搞副业、哄弟弟妹妹,都没有上学轻松。现在这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孩子在家,冰箱里有许多好吃的,电视里有许多好节目,还可以玩游戏机,坐有沙发,躺有软床,不上学显然比上学要舒服。所以,现在的孩子要爱上学,得比六十年代的孩子觉悟高出一大块才行。

改革开放前学生比较爱上学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学校能听到许多新鲜事,满足好奇心。那时大众传播媒介很不发达,电视是少数人的奢侈品,电影也不容易看到,录音机、录像机、VCD更甭提,于是老师讲的课就成了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可以说,那时的老师不需要太大的本事就可以引来孩子们专注的目光。我还记得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有这样的镜头,那是十月革命前,女教师瓦尔瓦拉只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风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下雨……”就着实把一群小家伙吸引住了。现在小学老师说这些行吗?幼儿园的孩子都比你明白。如今信息爆炸,媒体发达,孩子们知道得太多了,许多老师常常被学生问住,有的人只好不许学生提问,以维持自己表面的知识优势,这更造成了孩子对学校的厌倦。

现在有无数强有力的对手铺天盖地而来,在和教师争夺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处于明显的劣势。你讲课再生动,生动不过说评书,生动不过动画片,生动不过电视连续剧,生动不过那些歌星舞星,生动不过足球赛,生动不过游戏机里的打斗攻防,生动不过广告里的拼命煽情。你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转化成游戏和故事。相比之下,越发显出了教师献给学生的礼物的枯燥乏味。孩子们在传媒的不断进攻中,对强刺激都越来越麻木了,何况老师喋喋不休的弱刺激?

如此说来,教师的处境岂不是太惨了吗?

倘若教师不提高自身素质,不发挥学校教育的真正优势,还照老办法念经,确实会越来越被动,前途真的不光明。许多老师觉得学生一拨比一拨难对付,越教越不会教,越活越累,就是不祥之兆。社会变了,对教师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老皇历看不得了。

学校的真正优势在哪里?可开发的吸引学生的资源在哪里?教师手里还有主牌吗?

有,但不是手中的权力。许多教师也明白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他们想不出让学生喜欢学习的办法,于是越来越借重于高压政策,用权力管学生,用分数压学生,请家长帮助加压。我说过了,这会适得其反。

其实教师还有绝对的优势,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抗衡的,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性的学习。

你别看传媒来势汹汹,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只有单向的传播,没有双向的交流;再糊涂的孩子也知道,那是画中人。老师对学生却不是画中人,他是触手可及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老师很有人格魅力,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业务能力强,善于体察孩子的心,能真正做孩子的朋友,那么任何明星都无法和他竞争。对明星的崇拜是单向的:我爱他,他却不知我,炽热的感情里总有几分凉凉的无奈。如果学生爱老师,老师也爱学生,就形成了真正的感情交流,它给学生的印象才是终生难忘的。我自己上初中时,也崇拜过几个电影明星,不久就淡忘了,而我崇拜的几位老师却始终音容宛在。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和你有过心灵沟通的人。教师如果有这样的魅力,何愁学生不爱学校?什么传媒都不是对手!

同样道理,学校还有一个更吸引学生之处,这里有同龄人,有小伙伴。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交往的需要是每个人都有的,孩子更是强烈,而这种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交往,共同活动中的情感交流,是传媒决对无法提供的。你会发现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到同学家却吃得很香,他在同学家吃的不是饭,吃的是人际交往。我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在学校受尽了贬斥,却仍然爱上学,只因为那里有小伙伴,有下课十分钟。交往的吸引力常常超过传媒,这是学校可以开发的重要资源。可惜现在许多教师还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学校搞许多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宽松的、自愿的活动,肯定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电视机屏幕拉过来。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样当然会使学校更有吸引力,但这岂不成幼儿园了?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呀!”

把学校看成单纯学习知识的地方,正是许多教育者的一个认识误区。学校首先是一个准社会,孩子们在这里要学的不光是知识,他们要在这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作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校看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地方,势必把孩子看成装知识的容器,造成目中无人,这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孩子的乐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地方。在学习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您能想象孩子在一个他不喜欢的地方真正热爱学习,把学习搞好吗?

但是,智育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到学校,是上学来了,不是玩来了,否则学校就可以取消了。所以光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同学是完全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得让学生喜欢学习本身。这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但是你躲不开。

于是有人搞起了快乐教学,这很有意义。但是快乐有深浅两个层次,许多老师的快乐教学恐怕还是在浅层次的快乐上做文章,把学习游戏化,尽量利用直观形象教学等等。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它是初步的。必须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学习中深层次的、真正的快乐。学习中深层次的、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

老师讲数学课,我听明白了,作业顺利,是一种快乐;老师没讲的东西,我自己琢磨出来了,是更大的快乐;我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自己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把它解决了,是最大的快乐。老师讲一篇文章的妙处,使我大受启发,是一种快乐;老师没讲过的文章,我自己悟出了其中妙处,是更大的快乐;我动笔写了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而且引起了同学的共鸣,是最大的快乐。哪位老师不停留在“我讲你会”的教学水平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造,他才是真正带孩子走进了高层次的学习乐趣中。这有点像科学家、发明家的精神状态。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是绝没有“厌学”之可能的。创造性的学习是厌学的最佳解毒剂。当然,学生的创造不同科学家的创造,但只要对他自己来说是创造,其心灵的震撼和科学发明时差不多:这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带来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是建设性的快乐,它会使一切享受型的快乐(例如看电视)黯然失色。学生能体验到这样的快乐,学校才会真正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这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吗?不是。问题是教师本人的创造精神如何,您自己是否体验过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如果体验过,您的快乐就会感染学生,您就不难把学生带进这种境界;如果您自己是照本宣科的教师,那您就只会说浅层次的话和外行话,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是没办法感染学生的。

我们现在靠什么吸引学生?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的魅力,靠高素质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好学校,就是有这样好老师的学校,其他都是次要的。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2 04:29 , Processed in 0.10948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